血常规是我们平时最常做的检查,那么如何来看懂它?
“常规”二字的英文为routing,常缩写为RT或Rt。因此血常规又可写为:“血RT”,习惯上也称作“血象”,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16~18项内容。虽不是特异性检查,但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
红细胞计数(RBC)1
红细胞计数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红细胞计数降低: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等。
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Hb或HGB)2
血红蛋白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血红蛋白减少: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白细胞计数(WBC)3
白细胞计数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中*(如糖尿病酮症酸中*,尿*症)、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手术后等。
白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病*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恶病质、放疗或化疗后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4白细胞分为5类
①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或NE%。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意义相同。
②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或EO%。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神经性鼻炎及由曲霉菌芽胞引起的肺炎等)、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也可见于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③嗜碱性粒细胞,英文缩写:B%或BA%。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④淋巴细胞,英文缩写:L%或LY%。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或MO%。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活动性结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单核细胞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PLT)5
血小板计数增多(>×/L):①骨髓增生性疾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等。②急性反应: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术后。
血小板计数降低(<×/L):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③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④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内容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