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景洪市食用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 [复制链接]

1#

年景洪市食用野生菌中*防控

预警公告

进入雨季,各种野生菌生长、采食的高峰期即将到来。为有效遏制和防范*野生菌中*,现发布以下预警公告。

●一、不要随意采摘、出售、购买食用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

●二、烹调加工野生菌时,不凉拌,不食杂菌,炒熟煮透,食用野生菌时不饮酒。有些野生菌虽然无*,但所含某种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素从而引发中*。

●三、严禁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时加工野生菌类,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事件。

●四、餐饮经营单位要严格把好食用野生菌采购关,建立和掌握野生菌中*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严格执行先用沸水煮漂等安全的烹调加工方法,并留样备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五、食用野生菌后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如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请立即采取简易催吐方式(可用手指反复多次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素吸收);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救,医院就诊,并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六、市、乡(镇)医疗机构必须做好野生菌中*应急救治的各项准备工作。

●七、各单位要立即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正确鉴别和食用野生菌的知识和方法。

●八、各地要严格执行《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严禁农村集体聚餐加工食用野生菌(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野生菌中*事件发生。

●九、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地方*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加强应急防范,及时处置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及时报告和互通信息,加强协作和应急处置,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野生菌中*防控宣传视频

科学食菌10条警示

一、菌盖有鳞片,菌柄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或环形棱纹菌托)(即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白色鹅膏菌类是剧*的*菌,引起肝脏损等多种脏器坏死,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这是引起中*死亡的最常见、*性最强的*菌类群。

二、形态上极易与可食的火炭菌(稀褶红菇、密褶红菇)相混淆的亚稀褶红菇是一种误食后引起横纹肌溶解,造成心脏骤停的剧*性*菌,死亡率极高。区别特征为亚稀褶红菇菌肉、菌褶均为白色至灰白色,受伤后变红,而不再变黑。火炭菌则是先变红,后变黑,形态似火炭焦黑。凡遇“火炭菌”类的要特别小心辨别,安全起见,建议不采,不食。

三、形态似黑木耳类的野生菌,辨别可置于弱碱性水(自来水中加一点点食用碱面)或热水(≥60℃)中,浸泡约1分钟,若有大量褐色至黑色色素析出,水变为深褐黑色,即可判断这是一种极易与黑木耳混淆的*菌——叶状耳盘菌。误食此菌引起皮肤及黏膜类组织发生光过敏类的反应,灼伤针刺样疼痛,严重者因咽喉水肿窒息而亡。

四、凡蜡质、易碎、伤后或触摸变黑的野生菌,属于蜡伞或湿伞类的*菌,误食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呕吐腹痛等肠胃炎症状;建议不采、不食此类野生菌。

五、菌褶有浅绿色至青色色泽的为*菌—大青褶伞,误食此*菌常引起严重肠胃系统疾病,严重时会造成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的损害。

六、菌褶幼嫩时白色至乳白色,成熟时深茶褐色至黑色,最后液化成液体流出,常见的如毛头*伞(鸡腿蘑)、晶粒*伞等属于*伞类*菌。此类菌幼嫩时可食,成熟或接近成熟菌褶变黑色后,误食后容易引起肠胃系统疾病,腹痛呕吐等胃肠炎症状,损害健康。

七、菌盖斗笠形,表面具有辐射状纤维条纹,菌褶茶褐色或粉色的野生菌属于丝盖伞类或粉褶菌类*菌,易与丝灰口蘑(俗称灰灰菌)和幼小灰鸡枞菌相混淆,误食后发生神经型、胃肠炎型等中*症状,危害健康。

八、鼻闻有刺鼻异味的、恶臭的、鱼腥味、辛辣等不悦气味的;或咀嚼有苦味的、辛酸或辣味的、肥皂味、柴油及油漆味等令人作呕口感的,多为*菌,误食引起肠胃、神经系统或肾、肝脏器官损害至衰竭。凡此类野生菌,建议一律不采、不购、不食。

九、购置野生食用菌一定要在正规的、固定的市场选购,切勿选购多种混杂野生菌;不采、不食、不认识的或从没有吃过的野生菌。

十、见手青类的牛肝菌务必烧熟、炒透、煮熟才可食用;吃剩余的牛肝菌菜肴再次食用前务必再次加热高温烧熟,才可食用,否则容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中*症状。

编辑:蔡坤才

审核:李彤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