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类消毒剂对非洲猪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 [复制链接]

1#

七类消*剂对非洲猪瘟病*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

南文龙1,巩明霞1,陆游1,2,李林1,王清华1,吴晓东1,陈义平1

(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江苏扬州)

摘要:为评价戊二醛、酚、含碘类等常用消*剂消*后对非洲猪瘟病*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基于畜禽栏舍、运载工具、器具消*及皮肤黏膜消*目的,按消*剂说明书推荐选择不同工作浓度,分别与不同滴度的非洲猪瘟病*培养物于20℃条件下作用30min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作用后产物。结果显示,与对应的阳性对照组相比,含氯类(二氯异氰尿酸钠)、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消*剂,消*后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影响最显著,检测Ct值显著上升或检测不到;戊二醛类、含碘类(主要成分聚维酮碘)消*剂,核酸降解能力相对较弱,检测Ct值稍有上升;酚类、季铵盐类、含碘类(主要成分碘、磷酸、硫酸)类消*剂,检测Ct值基本无变化。本研究评价了7类常用消*剂消*对非洲猪瘟病*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可为防控实践中科学、客观评价分析消*效果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消*剂;荧光定量PCR;消*效果

中图分类号:S.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03--06DOI:10./j.issn.-X..03.

由于消*剂灭活病*机制不同,本研究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戊二醛、酚、含氯等7类9种常用消*剂与ASFV培养物作用后的产物,评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期为ASF防控实践中科学、客观评价分析消*效果提供技术参考。1材料与方法1.1消*剂收集市面常见的戊二醛、酚、含碘、季铵盐、含氯、过硫酸氢钾、二氧化氯等7类消*剂,包括戊二醛类2种、酚类1种,含碘类2种、季铵盐1种、含氯类1种、过硫酸氢钾类1种、二氧化氯类1种。消*剂产品详细信息见表1,所有产品均注册有兽药产品批准文号,试验时均在有效期内。1.2病*ASFV中国分离株:CN2/1,由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分离鉴定并保存。1.3试剂与耗材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细胞瓶及96孔细胞板,购自Corning公司;病*RNA/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公司;荧光定量PCR扩增试剂Luna通用探针法qPCR预混液,购自NEB公司。1.4猪肺泡巨噬细胞、红细胞和血清制备无菌采集健康猪肺脏,向肺脏注入灭菌PBS灌洗数次,收集灌洗液;离心收集猪肺泡巨噬细胞,按5×个/mL、μL/孔接种96孔板;铺板次日进行测试。同步无菌采集抗凝血,离心收集血清;之后将细胞沉淀洗涤3~5次,弃去白细胞和血小板,用PBS配成10%猪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1.5病*滴度测定采用含1%猪血清的PBS10倍连续稀释ASFV培养物至10-8,以每孔μL接种96孔板上的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物,同时加入1%猪红细胞10μL,每个稀释度做4个重复孔。将96孔板置于37℃5%CO2条件下培养6d,每天观察,记录并统计各稀释度培养孔中红细胞吸附(HAD)反应结果,采用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红细胞吸附量(HAD50)。1.6消*剂与ASFV作用采用PBS10倍连续稀释经病*滴度测定后的ASFV培养物,取~倍稀释液备用。参考农业农村部文件《关于在非洲猪瘟防控中做好消*剂选择工作的通知》,以有效灭活ASFV为目的,基于畜禽栏舍、运载工具、器具消*及皮肤黏膜(部分含碘类消*剂适用)等不同消*场景,按消*剂说明书标明浓度范围合理选择工作浓度,并将消*剂原液制成10倍工作浓度备用。将0.1mL消*剂10倍工作浓度液和0.1mL不同稀释度病*液分别加入到0.8mLPBS中充分混合,20℃条件下作用30min,作用后产物直接用于后续测试。无法制成10倍工作浓度液的含碘类消*剂C1,按照1:2工作浓度,将0.5mL消*剂原液和0.1mL不同稀释度病*液,分别加入到0.4mLPBS中充分混合,按相同条件作用处理,作用后产物直接用于后续测试。阳性对照组,直接将0.1mL不同稀释度病*液加入0.9mLPBS中充分混合;阴性对照组,直接取1mLPBS。阴、阳性对照均按相同条件作用处理,作用后产物直接用于后续测试。1..7病*DNA提取取μL上述作用后产物,按病*RNA/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于Thermo自动核酸提取仪上提取病*核酸,将提取的核酸保存于-80℃冰箱备用。1..8荧光定量PCR扩增采用OIE《陆生动物诊断实验和疫苗手册》(版)第2.8.2章节中,King等[1]基于VP72蛋白建立的ASFV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下游引物和探针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为:2×qPCR预混液10μL,上、下游引物(10μmol/L)各0.8μL,探针(10μmol/L)0.4μL,模板DNA2μL,最后用灭菌水补齐至20μL。反应条件为:50℃孵育2min;95℃预变性3min;95℃预变性15s,58℃退火延伸1min(采集FAM荧光信号),共40个循环。1.9检测结果分析按1.6—1.8步骤,重复处理各组样品3次并检测,统计平均Ct值,计算批间变异系数;取同一批次提取核酸重复检测3次,统计平均Ct值,计算批内变异系数。统计各组检测平均Ct值,将各组检测结果分别与对应阳性对照组比较,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病*滴度测定经测定,ASFV培养物病*滴度为.2HAD50/mL。采用PBS10倍连续稀释后,本试验中与消*剂作用的ASFV滴度为.2~.2HAD50/mL。2.2各消*剂检测结果消*剂在选定稀释度下与不同滴度ASFV作用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详见表2。重复处理样品检测3次,各组平均Ct值批间变异系数为0.3%~6.7%;取同一批次样品提取病*核酸重复检测3次,各组平均Ct值批内变异系数为0.1%~2.3%。结果(表2)显示,本研究中不同滴度ASFV与戊二醛类消*剂作用后,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均显著上升。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戊二醛类A1产品10~1:稀释下,当病*滴度为.2~.2HAD50/mL时,检测Ct值上升约3.19~4.15;当病*滴度为.2HAD/mL时,未检测到Ct值。A2产品在10~1:稀释灭活不同滴度病*后,检测Ct值上升1.21~4.33。酚类B产品与不同滴度病*作用后检测发现,与对应阳性对照组测定Ct值基本相当,仅个别检测结果出现Ct值波动(如1:工作浓度下灭活.2HAD/mL病*时),总体看酚类B产品灭活病*后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影响不大。含碘类C1产品,当灭活病*滴度为.2~.2HAD50/mL时,检测Ct值变化不显著;当灭活病*滴度为.2~.2HAD/mL时,检测Ct值显著上升3.45~5.76。C2产品与不同滴度病*作用后检测发现,当灭活病*滴度为.2~.2HAD/mL时,比对应阳性对照组测定Ct值稍有上升(0.46~1.06);仅灭活病*滴度为.2HAD/mL时,2.00%稀释度下检测结果Ct值明显上升(约2.46)。季铵盐类D产品与不同滴度病*作用后检测发现,与对应阳性对照组测定Ct值基本相当,基本无显著差异。含氯类E产品与不同滴度病*作用后检测,均未检测到Ct值。过硫酸氢钾类F产品,当灭活病*滴度为.2HAD/mL时,检测Ct值上升约1.68;当灭活病*浓度为.2~.2HAD/mL时,均未检测到Ct值。二氧化氯类G产品,当灭活病*滴度为.2~.2HAD/mL时,检测Ct值上升5.17~7.52;当灭活病*滴度为.2~.2HAD/mL时,均未检测到Ct值。3讨论ASFV属于囊膜DNA病*,对环境抵抗力强,但对戊二醛、含氯、含碘类等多数常用种类消*剂敏感[2]。现场消*后,常需对消*效果进行监测评价,以防止由于消*不彻底造成ASFV传播扩散。目前,采用病*分离方法只能在农业农村部指定实验室中开展,且技术难度大、检测周期长,而检测抗原的ELISA或胶体金等免疫学检测方法敏感性达不到消*效果评价要求。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别是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通量等优势,是实践中ASFV病原检测最主要手段,且适用于唾液、血液、组织、环境拭子等多种样品类型,可广泛应用于养殖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运输车辆等多种场景消*效果评估。结果显示,与其他几种消*剂相比,含氯类(二氯异氰尿酸钠)、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3类消*剂,消*后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影响最显著,检测Ct值明显上升或未检测到,且其影响能力排序为:含氯类(二氯异氰尿酸钠)>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含氯类消*剂(二氯异氰脲酸钠)遇水后可释放出次氯酸,可导致病原蛋白质变性、改变膜通透性并可直接影响DNA合成等来杀灭病原[3]。本研究中含氧类消*剂与滴度≤.2HAD/mL病*作用后检测,均未见Ct值。当前市售过硫酸氢钾类消*剂,多由过硫酸氢钾、表面活性剂、无机盐与有机酸等组成,其消*原理:一是利用过硫酸氢根的强氧化能力,在水溶液中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使之破裂;二是使用时过氧离子能将氯离子氧化为次氯酸,达到杀灭病原目的[4]。本研究中过硫酸氢钾类消*剂与滴度为.2HAD/mL病*作用后检测时Ct值上升,与≤.2HAD/mL病*作用后检测未见Ct值。二氧化氯类消*剂是一类强氧化剂,并兼具含氯类消*剂作用机制,可与细胞内部酶发生氧化反应,还可氧化分解氨基酸、核酸等,使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被抑制并导致蛋白质功能丧失[5]。本研究中当二氧化氯类消*剂与滴度.2~.2HAD/mL病*作用后检测Ct值上升,与≤.2HAD/mL病*作用后检测均未见Ct值,可推断其核酸降解能力弱于前两者。戊二醛类消*剂,主要通过凝固病原微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羧基,破坏病原微生物蛋白分子使其死亡[6],在本研究中戊二醛类消*剂显示较弱的核酸降解能力。A1产品仅当与滴度≤.2HAD50/mL病*作用后检测未见Ct值。A1、A2相比,当灭活病*滴度为.2HAD/mL时,A2仍可检测到Ct值而A1未检测到,表明A1对检测Ct值影响大于A2,推测可能与A1具有更高戊二醛工作浓度有关。含碘类消*剂消*时,游离状态的碘原子产生强氧化作用,主要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结构及蛋白质分子,并可部分作用于核酸。本研究中显示含碘类消*剂具有较弱的核酸降解能力,C1仅当与滴度为.2~.2HAD/mL病*作用后,检测Ct值出现上升。本研究中的酚类和季铵盐类消*剂,消*后与对应阳性对照组测定Ct值基本相当。酚类属于原生质*物,可穿透破坏细胞膜、沉淀蛋白质[2];季铵化合物是一种膜活性剂,可损伤、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质电位和pH梯度变化[2],两者在消*原理上对核酸作用小。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评估对ASFV的消*效果时,未检测到Ct值的原因:一方面是消*剂本身即具有核酸降解能力,另一方面是消*前后进行的清洁、清洗也会清除ASFV核酸。由于荧光PCR方法原理是对病*核酸检测,现场检测时若结果阳性,仅表示存在ASFV核酸,并不能说明病*本身是否存活,是否达到有效灭活效果还应根据现场条件以及使用消*剂种类、使用浓度、作用时间等因素综合分析。此外,也可考虑采用指示微生物方式进行辅助的消*效果验证。综上所述,本研究评估了7类常用消*剂灭活ASFV后,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可为ASFV消*效果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