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剂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普通百姓怎样自己科学用药 [复制链接]

1#
一、很多人自以为是的是的用药观很多人在自己出现一些所谓的“小病小患时”自己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和理解或听他人介绍来自我选择用药。这已经成为一种医疗趋势。可这样的作为潜在着很多健康隐患。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老百姓的自我药疗仍存在不少误区,使之药物不对症、病症非但没有治好却“小病变大病”的事故仍在不断发生。究其原因,是一些错误的用药观和误区令老百姓无法准确地进行自我药疗。误区之一:自以为是。有的人认为凭自己的知识水平,要治好身上的病是绰绰有余的,于是自己当医生,把家中的药箱当“医院”,随便找些药吞下了事。即使上药店买药,他们也是一意孤行,只按自己的喜好购买,听不进售药师的指导和忠告。随着保健意识的日渐提高,家庭药箱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需品,为老百姓的自我药疗开了方便之门;但同时也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带来了隐患,家庭药箱的确为人们带来了方便,但终究无法取代“医院”的地位。致病原因千差万别、药性各有好坏,同时用药诸多禁忌,对于这些,患者都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毕竟,大多数患者都不是医生,不了解其专业知识,如果自以为是,根据表面症状盲目服药,这样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真正的病因被忽视,小病也可能因此变成大病。另外,自以为是,随意服药,可能因为药物适应症、副作用知之不详,由于服用不当而加重病情,贻误治疗时机。误区之二:偏听偏信。偏听偏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盲目相信售药者的推荐,二是迷信道听途说的所谓偏方、秘方。一些不正规的药店缺乏专业医师,无法对患者的咨询作出正确解答,但为了做成生意,哪怕没有对症的药,也会推荐功效相似的药,也有些药店经营者为暴利而出售假药、劣药,甚至过期药物。另外,一些医疗保健品公司为了推荐其产品,夸大其词宣传药品、保健品,更甚者往往与药店合谋坑害消费者,向他们推荐一些并无治疗功效的保健品。结果花了冤枉钱买了一大堆不管用的药,贻误了病情。误区之三:痴信偏方、秘方。有一些患者极为热衷于收集所谓的“祖传秘方”、“偏方”,以为它们是灵丹妙药,能药到病除。但是如果真的不经医生的指导,擅自按“秘方”、“偏方”进行治疗,将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首先是所谓的“秘方”、“偏方”鱼龙混杂,有的是“游医”杜撰的,有的以讹传讹,错误百出,如果按“秘方”、“偏方”去治病,后患无穷。二是一些偏方或许真有其效,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以它们治病,成功率往往少于危险性。有人就因为迷信偏方,忽视其药物*性而中*致死。误区之四:贪图便利。这一心理在农村更为突出。医院看病是很麻烦的事,为了一个小病就去排队挂号看病,再加上现在看病费用增加,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个负担,而在农村,由于医疗条件很落后,大医院距离太远,看病不方便。这些人为了节省开支,贪图方便,医院而进行自我药疗。虽然医改现在推行医疗制度变革,人们可以“小病去药店”,但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完全脱离医生的指导,自行诊病,自行购药。毕竟,我们并非专业人士,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无法与医生相比,更何况自身主观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更难以客观地为自己找出病因,对症治疗。因此,患了病还是应该找医生看一看,不要盲目相信自我感觉,也不要执迷于偏方验方,更不应贪图便利而因小失大。二、用药中的迷糊、马虎、糊涂和擅自改变用药剂量临床工作中,遇到医患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很多时候让人啼笑皆非。一位患了发烧感冒的司机问我:“我按医嘱服用感冒退烧片,昨夜驾车途中,却忍不住打瞌睡,有几次险些车毁人亡。是药有问题,还是医嘱有问题?”我告诉他:“药和医嘱都没问题,是你夜间驾车有问题。司机感冒最好改服不含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盐酸异丙嗪等成分的感冒药。”如果服此类药就不要开车。一位有胃溃疡病史的痛风患者问:“我服用秋水仙碱片和双氯芬酸钠片后就胃痛,为什么?我说不为什么,你吃的药物本身就刺激胃,肯定会疼痛,如果你有严重胃病,或者有出血倾向就更不能永此药,否则伤害的肯定是你自己。可很遗憾临床上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很可悲!一位患有眼疾的老先生,手拿一盒风油精问我:“这明目眼药水一接触眼睛,眼睛就刺痛流泪,怎么和原来的不一样?”我一看他用的药差点美笑啦。我说:“老先生,您拿错药了,以后用眼药前要请别人帮您看清楚药名再用。”诸如此类的胡乱用药的情况实在是太多啦。我在工作中遇到如此错误用药的顾患者多得不胜枚举,迷糊患者用药无效,有时不是医生开药的问题,也不是药品质量的问题,而是患者不会用药的问题。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有如下:不按药品说明书用药有些顾客购药时不索要药品说明书,或不看药品说明书,眼疾患者看不清药品说明书和文化水平较低者看不懂药品说明书,尚未咨询医师和药师,就急于用药、随便用药而造成错误用药:喷鼻剂当滴鼻剂用:使用时应该向上喷,而非向下滴。泡腾片直接口服:其实应该放在水中腾开后再喝掉。控释胶囊(片)、肠溶片嚼服:特别是掰开成人药给小儿口服,其实该药应当整片(粒)用水送服。舌下含片、口含片、咀嚼片用水送服:其实服法当为舌下含、口含和咀嚼。酶制剂、疫苗、维生素C片等用热水送服:其实应当用凉开水送服。需用*酒送服的中成药用水送服。需用水送服的药物干吞服下。老年体弱者躺着服药:其实应该站立或坐着服药,服药前宜先喝一口水润润口腔和食道。皮炎患者擦治癣药膏:其实应该用抗皮炎药。很多中药宜空腹(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的药饭后服;宜饭后(15~30分钟)服用的药饭前服。宜睡前(15~30分钟)服用的药(如催眠药、泻药)白天服。宜日服3次(每隔8小时服1次)的药在早、中、晚饭时服。用量错误药品的用量从小到大依次分为无效量、治疗剂量、极量和中*剂量,这个量是通过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及药品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等科学实验计算出来的。不同药品,从1次/周、1次/日至多次/日都不一样,部分药品首次加倍(第一次服用常用量的两倍量,以便快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即治疗剂量)。部分药品要按疗程服用,部分药品在服用期间需检查肝肾功能。不少患者的每日第一次用药都会加倍服用;或是中午忘了服药,晚上加倍服用;或是为了提高疗效,同时购买商品名不同的同种药品同时服用。其实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如若同时服用,便造成重复用药。有的患者一旦病情缓解,便随心所欲地减少用药剂量或停用药物,等到旧病复发则又加倍服用;有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5~7天的疗程却服用半个月。这些都是错误的。储存错误药品的有效期与储存条件(温度、湿度、光照度)密切相关,储药的环境温度每增加10℃,令药品失效的化学反应速度就增加2~4倍。因此,有些药品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如维生素C、抗菌药等;有些药品要冷藏保存(2℃~10℃),如活菌制剂和各种疫苗、血液制品等。很多顾客在购药时会仔细查看有效期,要求购买当月生产批号的药品,却不知该如何保存,夏季有人将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散剂)存放在30℃室温中,而实际上应放在2℃~10℃的冰箱内保存。有人服药后经常忘记盖药瓶盖,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药品密闭或密封保存。有人将维生素C片放在日光照得到的窗前,等到白片变成了*片(已变质)仍在服用,而正确的方法应是密闭避光保存。一般情况下,在有效期内药品不会变质,但是如果储存不当,即使在有效期内,药品也会变质。出现下列情况就说明药品已经变质了:片剂:变色、裂片、有斑点、发霉、虫蛀、有异味等。颗粒剂:出现发粘结块、溶化、有异味等。胶囊(丸):出现明显软化、破裂、漏油或相互粘连等。糖浆剂:药液出现较多的沉淀物或发霉等。栓剂、软膏:出现酸败味或见明显颗粒、干涸、稀薄、变色、水油分离等。眼药水、滴鼻剂:药液出现结晶、絮状物或见浑浊、变色等。出现这些情况都预示药物已经变性或者失效,不可再服用,否则会出现药物中*或其它副作用,甚者危机生命。也不可以没完没了长期服用*副作用强的药。对于一些容易产生依赖性的、或突然停药会带来戒断反应的药物都不能突然停药。可现实很多人一见病情有所好转,自己就盲目减药或者完全停药。这样做法极不科学,会给自己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甚至使病情加重,乃至悲剧发生后悔莫及。要知道:自己选择用药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切不可仅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和人云亦云的他人建议而误用不利于你疾病治疗的用药,甚至危害你身体,使你病情加重,延误疾病治疗的糊涂盲目的用药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