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73185.html医嘱核对制度
1.基本要求
1.1.医嘱由医师下达,护士执行医嘱应遵循及时、准确、认真、完整的原则,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2.医嘱必须经过执业医师签名后才有效。抢救时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经2人核对后再弃去。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非抢救状态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
1.3.对有疑问的医嘱或模糊不清医嘱,护士须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
1.4.凡需要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要做好交班,交接清楚。
1.5.执行、转抄医嘱一律用黑墨水书写,字迹清楚,不得涂改。
1.6.医嘱处理后每日查对一次;重整医嘱、转抄执行单后须经2人查对。护士长每周总查对医嘱1~2次。
2.长期医嘱
2.1.长期医嘱由执行护士在长期医嘱执行单上填写执行时间并签名。
2.2.长期备用医嘱(PRN):每次执行时应由医师在临时医嘱单上记录医嘱内容,护士执行后在临时医嘱单上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
3.临时医嘱
3.1.有效时间在24小时以内,护士应在限定时间内执行。对限定执行时间的临时医嘱,应在限定的时间内执行。即刻医嘱(ST)应在医嘱开出后立即执行。护士执行临时医嘱后,必须在执行时间标记栏内注明执行的准确时间并签全名。
3.2.临时备用医嘱(SOS):12小时内有效,护士执行后,必须填写执行时间并签全名,过期尚未执行则失效。
3.3.药物过敏试验结果记录:阳性以“+”标记;阴性以“—”标记,并签名。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为了保证患者在就诊,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安全,患者必须如实填写就诊身份信息。
2.门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发现不符,及时纠正。
3.门诊医生在为医保患者开写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实患者的身份。
4.住院患者持医生开具的入院证,到入院处登记,核对住院单上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和家庭地址。
5.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应该对入院证上的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诊断等信息再次核对,按需要(危重症、老年人、有精神异常等患者)填写和佩戴患者身份识别腕带。
5.1.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及病历。
5.2.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5.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或知晓者陈述患者的身份。
5.4身份识别腕带遗失或损坏或字迹模糊,必须立即补上新的腕带。
5.5.身份腕带一般应戴在患者手腕上,如存在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或其他适宜部位。
6.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须核对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并让患者、家属或知晓者陈述姓名,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7.腕带由住院部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填写,并作为患者识别的重要手段,若遗失或损坏需重新填写,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患者使用要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尤其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在抽血、给药等治疗时,要求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查对方法。
1.凡住院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后,均需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并告知患者目的及勿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区、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过敏药物。
3.“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二人核对,给患者佩戴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4.在进行与患者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进行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然后再进行有效核对、操作。
5.关键环节如门诊、病房等科室交接患者时,必须两人同时核对患者的“腕带”及病历内容。
6.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时,操作者要用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有效识别患者身份的程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楚,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床头卡、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看“腕带”、床头卡、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患者意识清楚,不在病床上操作时,患者自报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让患者家属自报患者姓名,与“腕带”、操作物核对。(操作物包括:操作时患者的药物与治疗单、抽血单、检查单等)。
手卫生管理制度
在医院感染传播途径中,医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规范洗手及卫生手消*方法,加强手卫生的监管力度,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
1.洗手与卫生手消*原则
1.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到的污染时,应用消*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1.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剂消*双手以替代洗手。
2.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剂指征
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之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之后、接触患者环境后、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3.先洗手再进行卫生手消*指征
3.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3.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手卫生的监督管理
4.1.根据指征严格落实规范洗手或卫生手消*。
4.2.使用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和进行卫生手消*,并保证足够的洗手/消*时间。
4.3.确保手消*剂的有效使用浓度。
4.4.定期进行手的细菌学检测。
4.5.定期与不定期监控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观察和处置患者用药与治疗反应的制度
1.护士应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对易发生过敏的药物和特殊人群(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孕产妇、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密切观察。
2.应用微量泵或特殊用药时应密切观察
如甘露醇、钙剂、呋塞米、西地兰、化疗药物等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停止用药,必须逐级报告护士长、护理部和药剂科,确保用药安全。
3.定时巡视病房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调整输液滴速,观察有无发热、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4.做好患者的用药指导。
使其了解药物的一般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正确用药
5.发现给药错误时按应急预案处理
6.护士长要随时检查患者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7.加强药物与治疗反应的观察
经常巡视病房,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用药和治疗反应,除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如使用特殊药物、儿童、老年人、心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要增加巡视次数并加强沟通,注重了解患者感受,一旦发生药物与治疗反应当班护士应做到:
7.1.立即停止药物的使用;
7.2.立即报告护士长,同时报告值班医生;
7.3.根据医嘱进行处理,情况严重者应配合医生,立即抢救;
7.4.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
7.5.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做好抢救观察记录;
7.6.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将撤下的输液器形成密闭状态,并用无菌治疗巾包裹,标明时间,冷藏备检。
8.加强重点药物观察
8.1.重点药是心血管系统药物,细胞*化药物,抗菌药物,中枢性肌松药,抗精神失常药,中枢镇静催眠药。
8.2.重点药使用前
8.2.1.应掌握药物基本知识和不良反应等。
8.2.2.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及用药史,必需时监测生命体征。
8.2.3.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注意配伍禁忌。
8.2.4.将要使用的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告知患者和家属。
8.3.重点药物使用中和使用后
8.3.1.观察输液滴数,按患者病情,年龄及药物性质,合理调节滴数。
8.3.2.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得自行调节滴数,用药中如有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8.3.3.加强巡视,观察生命体征和用药反应,及时询问和听取患者主诉。
8.3.4.必要时监测患者用药后相关指标,做好交接班。
8.3.5.患者出现用药不适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遵医嘱落实相关治疗与护理,并根据要求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并填报不良事件表并上报。
抢救车管理制度
1、抢救车内药品及物资实行封条管理,由总务护士和护士长负责。
2、病房建立《抢救车物资及药品交接本》、《抢救车封条及部分物资交接本》挂于抢救车一侧,并按要求认真核对记录。
3、抢救药品及物资必须完备,定品种、定数量、定点放置、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灭菌。
4、进行封条交接的枪救车,每月由专人和护士长对抢救车内的药品、物资的数量、标识、效期、完备状态等进行核查,并在《抢救车物资及药品交接本》上记录,加锁/贴封条,双签名。
5、若遇抢救,抢救结束后由当班护士对各种抢救药品、物资进行及时清理、补充,并按照失效日期的先后从右到左调整安瓿的位置,补充完善后在《急救药品管理登记本》上登记,再由总务护士和护士长共同核对无误后上锁/贴封条,填写封条时间,双签名。
6、若封条损坏或粘贴不严,应对抢救车内的药品、物资的数量、标识、效期、完备状态等再次进行核查并记录。
7、未上封条的抢救车应班班进行抢救药品物资交接和记录,护士长与专人每月核查一次并签名。
8、护士长对病区护士进行抢救仪器及抢救技能培训,并进行抽查。每人必须熟记抢救药品的位置、用途、剂量、用法等,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常用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使用制度
1.定位放置:各种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等放在易取放的位置,并定位放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位置。
2.定人保管:各抢救仪器有专人负责保管,所有护理人员均应具备识别主要报警信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定期检查:
3.1.每班专人清点,定期开机检查保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
3.2.护士长每10天监督检查一次。
4.定期消*:使用中的各种仪器、设备表面每日由责任护士以mg/L含氯消*液擦拭,备用中的各种仪器、设备每10天擦拭、消*1遍。
5.仪器不得随意外借,经相关领导同意后方可出借。
6.定期保养:
6.1.使用后清洁保养一次。
6.2.保养人每10天清洁保养一次并记录。
6.3.设备科定期检修。
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及规范要求
1.坚守岗位巡视制度
1.1.工作时间按规定穿工作服,软底鞋,仪容整洁,服从工作分配,不擅离岗位。特殊情况严格请示汇报。
1.2.上班期间,不得干私活,不准吃零食,不准与患者做交易,不谈与工作无关的话。
1.3.上班不得迟到、早退,无故旷工,私自调班。
1.4.时刻提高警惕,做到口勤、耳勤、手勤、走路轻、说话轻、动作轻。
1.5.加强巡视,巡视时间不能固定,应灵活机动。
2.自身安全防范
2.1.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每日每班行安全检查,注意方法。
2.2.熟知患者病情,辨清前兆,防患于未然,加强合作精神,相互提醒。
2.3.女护士对有钟情妄想者应适当回避,有被害妄想者避免激惹,一旦出现攻击行为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2.4.平时培养应急能力。
3.保护性约束护理
3.1.约束是为了保护患者及周围环境的安全,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应严格遵守保护性约束指征,禁止用约束惩罚患者。应做到遵医嘱予以患者保护性约束。
3.2.下列情况可酌情考虑给予强制保护:①有严重疾病,必须卧床休息而患者极度躁动不合作者;②急性精神疾病发作,幻觉妄想丰富,行为极度紊乱,冲动伤人,而药物或其他治疗尚未收敛者;③消极意念及自伤行为极为严重者;④输液,输血不合作及因治疗需要者。
3.3.被保护约束的患者必须安置于单人房间内,每15分钟至少巡视一次,密切观察病情。
3.4.保护约束肢体处于功能位,每2小时更换体位和姿势,以免发生压疮、肢体麻痹及擦破伤,保证患者的整洁、保暖、进食、进饮及二便护理,认真交班,并做好约束记录。
3.5.约束日间超过4小时者,夜间超过12小时者,应请医师复诊是否需要解除约束。约束48小时应由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保护约束或隔离。
3.6.解除约束后,观察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并清点、收回约束用具。
4.危险物品的管理
4.1.病区内各种设备(如电器、灭火器、门窗、玻璃、床架)应加强管理,定期检查。
4.2.约束用具、剪刀、指甲刀、电动剃须刀等护理用具应定数量、定点放置,列为交班内容,严格交接班。
4.3.每天进行危险物品检查,包括床单元、床头柜、患者衣服口袋;每周不定时安排危险物品大检查1~2次,做好记录并签名。
4.4.指甲刀、电动剃须刀必须在护士的督促下使用;理发时理发工具应严格保管;维修人员进入病区修理时,工具应严格保管,防止落入患者手中,造成意外。
4.5.出入治疗室、配餐室、盥洗间、储藏室等应随手锁门。
5.药品管理
5.1.急救药品做到五固定,标识清楚,定期检查,保持完好备用状态,用后及时补充。
5.2.特殊、贵重、剧*药品应有专人保管,并做好记录。
5.3.外用药、内服药应分开存放、避免混淆。
5.4.精神科专科用药应遵医嘱使用,不得擅用。
6.精神科患者洗澡的组织与管理
6.1.指定护士在浴室先调试好水温,并维持秩序,保障安全。注意避免患者烫伤、摔伤等意外发生。
6.2.总务护士负责发放干净病员服,收回换下的污衣。污衣由浆洗房下收。
7.进餐的组织与管理
7.1.除必要留守人员,全体人员都应投入进餐管理工作。
7.2.开饭前工作人员应洗手并戴好口罩,然后组织患者洗手、排队领餐,分桌进餐。
7.3.护士应负责安全、秩序,观察患者进食情况,督促或协助进食障碍者进食。
7.4.对于兴奋、糖尿病、食欲亢进者,要限制进食,吞咽困难者防止噎食发生。
7.5.严格遵医嘱执行特殊饮食。
8.患者钱物及通信管理
8.1.患者留少量现金由总务护士保管,须由家属签名,登记入账,每次病人存取现金时需有两名医务人员在场并签名。账目要清楚,每月护士长监审一次并签名,出院时由家属点验并签名。
8.2.患者日用品和其他物品统一保管发放,患者的零食每日由当班护士发放一次。
8.3.患者换下的私人衣物自己保管或由监护人带回,病区不予保管。
8.4.患者信件均应先经主管医生审阅,并签署意见。来信依其内容,必要时转交患者或交与家属,信件由护士负责收寄,并登记。
9.病区专用钥匙管理
9.1.病区专用钥匙不得借于他人,不得随意放置。
9.2.做到班班交接钥匙数目。
9.3.调出和外出进修人员应上交。
9.4.若丢失应立即上报并寻找,未找到之前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患者外逃。
10.患者吸烟管理
10.1.有吸烟史且难以戒掉烟瘾的患者,须监护人同意接受对其进行吸烟管理。
10.2.在检查、治疗和查房期间不得吸烟。
10.3.吸烟应安排在室外,或在吸烟室进行,不能在病区内吸烟,禁止吸倒床烟。
10.4.烟火由护士保管,打火机不能交与患者,烟卷的发放数量征求患者意见,以最低标准为宜。
10.5.每天统一发放,定时定量。
10.6.注意吸烟者的安全,吸完后及时将烟蒂熄灭,开窗通风,清扫地面。
10.7.加强巡视,及时制止不良吸烟方式。
10.8.病情变化及有肺部内科疾患的患者禁止吸烟。
11.探视规则
11.1.探视应在探视时间内进行,午休及夜间禁止探视。
11.2.医务人员应向探视者详细介绍探视制度内容,取得探视者配合,共同做好患者工作。
11.3.探视者不得随意将患者带出院外,如病情不允许探视,应向探视者解释清楚。
11.4.探视者不得将刀、剪、火柴、打火机、玻璃器皿、金属口杯及大量现金、贵重物品交给患者。做好安全宣教。
11.5.探视者给患者带来的食物和其他各种物品须由护理人员检查允许后方可交给患者自行保管。
11.6.探视结束后,探视者应将患者送回病区,不医院。
基础护理知识
1.什么是安全环境?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有几方面?
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医院常见的不安全因素有:
(1)物理性损伤:
①机械性损伤,如跌倒、撞伤等;
②温度性损伤,如烫伤、烧伤、灼烧、冻死;
③压力性损伤,如压疮等;
④放射性损伤,如放射性皮炎等
(2)化学性损伤:由于化学药物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用药次数过多、用药配伍不当等引起的损伤。(3)生物性损伤:微生物、昆虫等造成的伤害。(4)医源性损伤: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道成的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2.护理的内涵是什么?
(1)护理工作从单纯的对患者生活和疾病的护理,扩展为全面照顾和满足护理对象正常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2)护理的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即不仅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应包括为健康人的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3)护理服务贯穿人生命的全过程,从出生到衰老直至临终各个阶段都需要护理。(4)护理不仅服务于个体,还要面向家庭、社区,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3.什么是医疗文件中的主观资料?什么是客观资料?
主观资料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发展、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并提出诊治意见的主观认识的记录。客观资料是指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医嘱等客观情况,以及实施手术、特殊检查前、医生讲明情况后,患者或其亲属签字的文书资料。
4.什么是护理记录?护理记录应记哪些内容?
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
内容包括患者姓名、科别、住院号或病案号、床号、页码、记录日期和时间、病情观察情况、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护士签名。
5.患者的病情观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患者的主诉。(2)原有及新出现的症状体征。(3)对患者目前病情或状况判断有明显意义的资料。
(4)有助于病情观察的实验室阳性结果及特殊检查结果。
(5)患者新出现的情况,如人院、手术、转科、出院等情况。(6)住院期间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失踪、患者企图伤人或自杀等情况。
6.记录护理措施是应注意什么?
所记录的措施并不是准备采取的护理措施,而是护士真正实施在患者身上的护理措施,是将已做的事实记录下来。如为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采取早期活动的措施,可记为:帮助患者翻身**次,床边坐起**次,每次**分钟。
7.护理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记录?
护理效果是指患者接受治疗或护理后的反应。反应结果包括达到预期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某些措施实施后,效果不是很快出现,而是需要护士继续认真观察。所以记录护理效果时不仅仅是记录最后的结果,也应包括即刻反应状况的结果。记录的原则是只要有护理措施就应有与之对应的护理结果。
8.护理记录应体现哪些原则?
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合法性、层次性和重点性。
9.抢救患者时应如何书写护理记录?
抢救患者的病历应及时完成,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抢救完成的时间和补记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初始生命状态,抢救过程和向患者及其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有关资料。
办公室护士岗位职责
1.参加晨会,听取夜班交班,随同夜班进行床旁交班,检查夜间医嘱完成情况和查阅护理记录。
2.协助护士长,负责医护工作联系及对外业务联系,填写各种报表。
3.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及时安置。医院制度、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及分管护士。
4.负责医嘱的处理、核对及转抄至医嘱执行单,同时及时通知临床班护士执行,需要时亲自执行。严格病历保管、清查,防丢失。
5.负责病区病员耗材、一次性物品、治疗费等的记账。
6.负责办理入院、转入、转出、出院手续,联系会诊,通知急查,承约各种特殊检查,并检查患者准备情况,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住院费用情况。
7.每日整理核对医嘱单、医嘱执行单,饮食单,协助护士长检查护理文件书写情况。
8.巡视患者,对新入院、危重、特殊观察、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重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
9.保持护士办公室整洁,及时补充办公用品,确保使用所需。
10.每周根据工作安排协助临床班护士完成安全大检查1—2次。
11.每周参与医嘱大查对工作。
12.完成护士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13.护士长休假期间,代为处理急需完成的临时工作。
临床班护士岗位职责
1.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参加晨会,宣读或听取夜班交班报告,进行床旁交班,重点患者(包括新、急、危重症,严格防范、特殊处置患者)详细交接,交接清患者人数及各类用物,做好登记。
2.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无菌原则、消*隔离制度。护理技术操作符合操作规程。保持治疗室整洁,夜班负责每日空气消*并有记录。
3.及时核对、处理医嘱,完成患者用药的配备。负责查对每日医嘱的执行,每周协助护士长、办公室护士进行医嘱全面查对1—2次。
4.认真执行各类护理常规,严格按照分级别护理要求完成好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5.负责分管新入院患者危险物品的检查和生命体征、体重的测试,进行入院宣教。
6.坚守工作岗位,巡视患者及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食及睡眠情况。重点患者做到“八知道”(床号、姓名、诊断、病情、治疗、护理要点、心理需求、检查阳性结果),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及时完成护理文件及交班报告的书写。
7.做好特殊检查及特殊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用物及患者的准备)。根据医嘱准备标本容器,采集化验标本
8.督促检查实施行为矫正治疗及健康教育,组织患者参加工娱活动,与工娱疗室工作人员交接清楚并登记。
9.负责接待探视者,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探视并做好探视宣教。
10.负责病房管理,保持病区内外环境安静、清洁、安全、舒适。
11.完成护士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一、概述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机制的学科称之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或临床精神病理学。由于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主要是依据临床症状而非病因,因此,学习正确辨认精神疾病的症状是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第一步。即使在非精神科工作,识别精神症状,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精神症状的本质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必定有其物质基础,只是其严重程度与性质不一。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大脑结构的改变所致,如阿尔茨海默病;第二是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脑血管病变导致的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第三是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第四是颅脑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第五是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第六是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如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第七是目前病因或发病机制不明的所谓“功能性精神病”的症状,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虽然目前对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不十分明了,但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揭开这一谜底。
精神症状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基础之上,但是症状的内容却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随时代的演进而变化,表达的是客观现实的内容。如思维被扩散,以前认为是病人自己的思想虽没说出来,如同广播一样被广播出去了,现在很多病人觉得自己的思想虽没说出来,但如同网络一样被传播了。
(二)精神症状的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地位
每一种精神症状均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合,如各项躯体检查没有发现病人有器质性疾病,但是病人仍过分担心自己会有心脏病发作而害怕出门或独自待在周围没有人的环境;②精神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③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这一点也是鉴别精神活动是否正常的关键。
在护理观察中首先应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其次应了解精神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对社会功能影响的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种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是否直接有关,是否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第四,应重视对各种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对精神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建立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来治疗和消除症状;第六,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帮助病人或家属明白不正常的表现是什么,不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这些不正常表现。
通常按心理过程来归类与分析精神症状。一般分为认知(感知觉、注意、思维、智能等)情感、意志行为等。以下关于精神症状的讨论也按以上三个过程进行阐述。
二、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感知觉障碍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1.感觉障碍(disordersofsensation)感觉(sensation)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感觉障碍包括如下形式/p>
(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增加。如对一般生活中的声音、光线刺激感到刺耳、刺眼,对普通的气味感到特别刺鼻难闻等。这类症状多见于神经症的病人。
(2)感觉减退:对外界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病人对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仅有轻微感受,甚至对外界的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木僵状态等情况。
(3)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病人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言语准确描述。如不明部位的内脏牵拉、挤压、撕扯、游走感,病人对于不适感不能明确的定性,也不能明确的定位,往往伴有焦虑情绪。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2.知觉障碍(disodersofperception)知觉(perception)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障碍在精神科临床上很常见,是大多数精神障碍的主要症状,对精神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护理决策、监护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等。
(1)错觉(illusion);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错误的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事物。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就是错觉的生动表现。正常人在过度疲劳或情绪紧张状态下也可发生错觉,但仔细辨认后可纠正。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症等。
(2)幻觉(hallucination):虚幻的知觉,即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虚幻的知觉体验。按涉及的感觉器官不同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
幻听,是临上最为常见的幻觉,有时病人可能清楚地辨别发声者的人数、性别、是否熟识及声音方位等。如为直接对病人进行评价的称为评论性幻听,命令病人做某些事情的声音称为命令性幻听,这些言语性的幻听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与此虚幻的声对话,并伴有相应的表情,也常由此引发病人对幻听进行解释而继发病态的观念,产生妄想。
幻视:幻视也较常见,多在意识清断度下降的情况下出现,如谵妄状态。可伴有相应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及相应的行为表现。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也不少见。
幻嗅:病人可以感受到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所产生的难闻气味,如感受到腐烂食品、尸体、粪便或化学药品的气味,多与其他幻觉结合,易继发产生病态观念甚至安想。如病人坚信气味是坏人故意施放,从而产生或加强了被害观念。多见于颞叶损害,如颞叶外伤、颞叶癫痫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味:病人感受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味道,因而拒食.常与其他幻觉,妄想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触:多见于可卡因中*所引起的周身麻木感、刀刺感、触电感、虫爬感等,常与敏害安想一起存在。也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
内脏性幻觉:与内感性不适不同,病人能清楚地描述到自己某器官或惠体内部结构存在扭转、穿孔、断裂感受,常与疑病妄想、虎无妄想结合在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病人感知的幻觉形象与真实事物完全相同,幻觉表象清晰生动,存在于外在空间,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到。
假性幻觉:病人所感受到的幻觉表象不够清晰、不够鲜明生动且不完整,存在于主观空间,病人常描述此种幻觉是自己脑子内的,不需要通过感觉器官就能感受得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dstubance)感知综合障碍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是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如病人能正确地认识到事物的存在,但是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个别属性或某些部分产生了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可分为:①视物变形症(metamophopia),病人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在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如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②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对时间的快慢出现的不正确的知觉体验;③空间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了改变,如感觉桌子距离自已很近,将水杯放在桌上时却掉在地上;④运动感知综合障碍,对外界物体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歪曲知觉体验,感到运动的物体静止了,静止的物体在快速运动,如舞台表演人员僵住了等;⑤非真实感,感觉周围环境,包括人和事物都变得不真实。
(二)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思维是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所以思维障碍也常常从语言中去识别。思维障碍主要包括思维联想(思维过程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联想速度与联想途径的变化)、思维逻辑障碍(概念的运用、判断、推理方面的逻辑紊乱)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表达的内容明显违反客观事实)。
1.联想障碍在思维与记忆中,联想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即由一件事想起另一件事。联想障碍是指联想的速度、数量、结果、表示形式发生障碍。
(1)思维速度和量的异常
1)思维奔逸:是指联想的速度加快,病人对此的体验是“脑子就像抹了油的机器,转得太快了”,并可出现随境转移、音联、意联及心境高涨、意志活动过多等现象。常见于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与思维奔逸相反,是指联想的速度减慢,病人体验到的是“脑子就像没抹油的机器,转不过来了”,并可出现言语动作反应迟缓、心境低落等现象。多见于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不同于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指的是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病人常表现出对提问回答“没有”、“咽"等简短词语,有的病人会有“脑子里空空的“的感受。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联想连贯性异常
1)思维松弛:病人意识清晰,但思维内容散漫、用意也不易理解,缺乏主题,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切题,联想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概念之间联想断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单词语句在结构与语法上正确,但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使人无法理解用意。如:问“你叫什么名字”,答“你上课,水流哗哗响,人民兴高采烈……“,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不连贯: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上出现破裂性思维的表现,但是言语上更为杂乱,语句
片段,毫无主题。多见于感染中*等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3)联想过程异常
1)病理性赘述:是指思维过程中抓不住主要问题,不厌其烦地作不必要的累赘的细节描述。其特点是病人不按医生要求作简要的概括性回答,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赘述下去,给人一种谈话内容“啰嗦”、“无主题”、“东扯西拉”的印象。与思维破裂不同的是病人最终还是会回到主题。最多见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2)思维中断(思维阻滞):思维过程突然停领,感到脑子一片空白,表现说话突然停领,片刻又重复说话。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联想形式障碍
1)持续言语:思维活动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表现为给病人提出系列问题时,每次重复第一次回答时所说的话。多见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2)重复言语:与持续言语类似,思维展开的灵活性受损害,表现说话时多次重复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多见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或器质性精神障碍。
3)刻板言语:思维在原地踏步,概念转换困难,并且脑中概念相对较少,表现机械地、刻板地重复一些没有意义的词或句子。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模仿言语:刻板地模仿周围人的言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5)思维自主性异常
1)思维被强加(思维插入):病人认为头脑中有某种思想不是自己的,是在思考过程中别人通过种种方法强加于他的,即脑子里插入了别人的思想(有别于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是指思维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大量涌现在脑中。常表现为出乎病人意料之外,甚至是他所厌烦的内容突然大量涌现,难以排除,然后又迅速消失。如一精神分裂症病人诉:“这些话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支配我的,我哭笑都不受自己支配,不该哭的哭了,不该笑的笑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脑中反复不自觉地出现同内容的思维,病人明知此观念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总是挥之不去,并有明显的压抑此观念的产生,因此常痛苦不堪,可伴有仪式动作来减轻内心痛苦。多见于强迫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逻辑障碍精神病病人的思维逻辑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失去每种概念的界限,或混淆了概念的具体含义与抽象含义,或在语言表达中出现语法结构的紊乱。
(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概念转换,将一个简单的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混淆,不经病人的解释,别人无法理解。如某个病人走路定要走左边,代表自己是“左派”。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语词新作:病人自创符号、图形、文字、语言来表达一种离奇的概念,常表现出概念的融合、浓缩,无关概念的拼凑。如“I”代表离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逻辑倒错:违反思维同律,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4)矛盾观念(矛盾思维,对立思维):往往指同一时间脑中出现两种相反的、矛盾的对立的概念,互相抗衡而相持不下,病人无法判断哪个对、哪个错。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强迫性神经症。
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delusion)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指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坚信不移的观念,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的纠正。其特征为:①信念歪曲,妄想无关于事实存在与否,而在于信念偏离常理或专业知识的程度;②坚信不移,妄想不接受事实与理性纠正:③内容为个人所独有,与文化或亚文化群体的某些共同的信念不同,如迷信观念。
临床上有些病人其病理性观念在未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时,不能确定为妄想,称为类妄想观念,如牵连观念、被害观念、妒忌观念等,这些类妄想观念与妄想可能有一定的关联,多数为妄想的早期表现。而超价观念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都是以某种事实作为基础,由于强烈情绪的存在,病人对此事实做出超出寻常的评价并坚持此种观念,因此在逻辑上接近正常思维,从内容上讲是某些现实的反映,且这些观念往往与切身利益有关。多见于人格障碍。
妄想按发生的背景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结构可分为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妄想;按妄想的内容分类,一般分为夸大妄想、罪恶妄想、被害妄想等。
(1)关系妄想:病人将环境中与其无关的事物坚信为与其有关,如认为大街上的人在自己背后指桑骂槐、话里藏针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病人认为自己受到了迫害、诽谤、造谣中伤、放*等,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某病人乘车途中,突感车上有几个人神色不对,认为是在跟踪自己,故马上换车回家,告诉家人说有人成立了一个组织对自己进行迫害,还派了便衣公安人员在监视自己,于是紧闭门窗,手握根棒不让人进房,也不吃不喝家里的饭菜,害怕饭菜下*。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影响妄想:坚信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受到外界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病人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被迫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被洞各感:病人圣信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知道了,如病人坚信有人在他身上安装了特殊的发射装置,自己头脑中想的事周围人都知道。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释义妄想:指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赋子特殊的意义,并坚信不疑。在事物的印象与病人理解的意义之间毫无联系,病人做解释后他人也不能理解,从而与象征性思维不同。如天上乌云滚滚,说预示股市会暴跌,桃花盛开,说明他今年鸿运高照,会发大财,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夸大妄想:病人坚信自己具有明显超过实际的能力,如其发生于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可能伴有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多等表现,妄想内容并不荒谬离奇,多见于躁狂发作,也可见于轻躁狂发作;其内容荒谬离奇,常人难于理解,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如有梅**病史及相关阳性辅助检查结果,可见于麻痹性痴呆。
(7)罪恶妄想:病人坚信自己犯有某种严重罪行,如病人坚信由于自己吃饭时掉了几粒饭在桌下而给单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经济损失,犯下了不可饶想的罪行,对不起国家、同事及家人,因而多次到公安局投案自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行,甚至想一死以谢罪。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严重的抑郁症。
(8)嫉妒妄想:病人坚信自己的爱人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检查与跟踪。男性病人的嫉妒妄想多见于慢性酒精中*伴有性功能减退,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9)钟情妄想: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因而对这种爱情进行回应,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悔改,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而纠缠不休。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关的思维障碍
(1)妄想性知觉:为思维与感知觉的相关障碍。指病人对当时的客观现实中某事物突然出现妄想意义的理解,坚信周围的现象意味着或预兆着即将发生的尚未肯定的事件。也指在真实的知觉过程的同时,病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做异常的解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妄想性情绪:思维和情绪的相关障碍。指病人突然出现惶惶不安、焦虑紧张的情绪,感到周围环境的气氛不对,坚信灾难即将降临,世界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出现妄想性知觉,为原发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妄想性回忆:思维和记忆的相关障碍。指病人对发病前的事件给予妄想性解释,与目前的妄想内容相互联系在一起。病人目前存在妄想,把回忆出来的既往经历用现在的妄想去解释,从而认为妄想内容很久以前就发生了。如有被害安想的病人,回忆多年前同事说过的一些话,当时并不认为有什么特殊意义,而现在联想起来,他们当时就在陷害自己,蓄谋已久。
(三)注意障碍
注意(attention)并非独立的心理结构,而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性与指向性。分为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主动注意为既定目标的注意,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被动注意也称作不随意注意,它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通常所谓注意是指主动注意而言。
1.注意增强为主动注意的增强,如有妄想观念的病人,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地注别人的一举动:有疑病观念的病人注意增强,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过分地注意自己的健康状态。见于焦虑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2.注意涣散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降低所致。多见于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征。
3.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多见于焦虑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伴有意识障碍时。
4.注意转移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降低,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多见于躁狂发作。
5.注意狭窄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当注意集中于某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见于意识障碍病人。
(四)记忆障碍
记忆(memory)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为既往事物或经验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识记是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是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识记是记忆保存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结果和显现。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形式如下/p>
1.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主要见于躁狂发作、轻躁狂或偏执性精神障碍病人。
2.记忆减退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轻者表现为回忆的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面的人,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经历等,可见于痴呆;焦虑症病人记忆减退较轻,只是记忆困难;抑郁症的记忆减退感并非忘记,而是在心境低落的背景下对记忆的认知发生了负性改变;轻微的记忆减退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3.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即主要指回忆过程障碍。按其程度可分为完全性遗忘与部分性遗忘;按其与伤害性事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
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老年性痴呆和酒精中*性精神障碍。
5.虚构是指由于遗忘,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自身经历的记忆缺损。由于有虚构症的病人常有严重的记忆障碍,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常常变化,且容易受喑示的影响。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当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时被称作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ffsyndrome),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性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似曾相识感新感知的事物有似曾感知过的体验,有种熟悉感,属认知错误。如:新地方似旧地重游,陌生人似见过,新接触东西出现熟悉感。
(五)智能障碍
智能(intelligence)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的是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指利用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临床上常常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与操作,来了解病人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力、一般常识的保持、计算能力、记忆力等,从而可对智能是否有损害进行定性判断,对损害程度做出粗略判断:也可通过智力测验方法得出智商,对智能进行定量评价。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
1.精神发育迟滞(mentalretardation)是指个体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有不良或受阻,智能发有停留在定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於人智力水平;由于智力发育受阻,往往还伴有社会功能障碍。
2.痴呆(dementia)是指个体由于器质性病变,病人虽没有意识障碍,但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入格的全面受损的种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其他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病和麻痹性痴呆等。
假性痴呆:临床上可见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于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称之为假性痴呆。通常预后较好。常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
(1)刚塞综合征(Gansersyndrome):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
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病人对简单的计算如2+3=4以近似回答,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而能正确解决,如能下棋、打牌等。
(2)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人病人表现为类似儿童一般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3)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病人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类似于痴呆早期的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
(六)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指个体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引起定向障碍的原因很多,如意识障碍、严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注意障碍、思维障碍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时。
1.对周围环境的定向障碍
(1)时间定向障碍:指病人对当时所处时间如白天或晚上、上午或下午的认识,以及年、月、日的认识出现错误。
(2)地点定向或空间定向障碍:是指对所处地理位置的认识出现错误。
(3)人物定向障碍:是指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病人的关系障碍。
2.自我定向障碍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发生障碍。
(七)意识障碍
意识是指病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意识障碍时病人精神活动有明显异常,常表现为:感知觉清晰度降低、迟钝、感觉阈值升高;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性遗忘;思维变得迟钝、不连贯;理解困难,判断能力降低;情感反应迟钝、茫然;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出现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力也出现障碍,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临床上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意识范围缩小及意识内容的变化。
1.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意识障碍
(1)嗜睡:意识清晰度水平的轻微降低。指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但接受刺激后可以立即醒转,并能进行正常的交谈,只是比较简单,刺激一旦消失,病人又入睡,体检无异常发现。
(2)意识混浊: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病人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都有困难,有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茫然不知所措;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但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强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3)昏睡:意识清晰度水平较前者更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病人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痛刺激才引起防御性反射,如以手指压病人眶上缘内侧时,可引起面肌防御反射: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对光反射、吞明反射仍存在,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
(4)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浅昏迷、深昏迷等。多见于严重的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2.以意识内容变化为主的意识障碍
(1)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意识内容的障碍。病人可表现出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多具有恐怖性,病人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常表现为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多数病人表现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谵妄状态往往昼轻夜重,波动出现,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所致精神障碍较多见。
(2)梦样状态:指在意识清晰程度降低的同时伴有梦样体验。病人完全沉面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外表好像清醒,对其幻觉内容过后并不完全遗忘。持续数日或数月,常见于感染中*性精神障碍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3)朦胧状态:指病人的意识范围缩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断度的降低。病人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以及协调连贯的复杂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事物都不能进行正确感知判断。表观为联想困难,表情呆板或迷惘,也可表现为焦虑或欣快的情绪,有定向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安想以及相应的行为,忽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遭忘或部分遭忘。多见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脑外伤、脑缺氧。
3.自我意识障碍
(1)人格解体:对自身状况产生种不真实体验,属存在性意识障碍,病人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自我”觉得自己已经“*飞魄散”或“我只是一个灵*”等。
(2)双重人格(双重自我):属意识统一障碍。病人在同时间内体验到完全不同的两种自我。若同时体验到两种以上的人格特征时称多重人格。
(3)交替人格:也属意识同一性障碍,指不同时刻体验到两个不同的自我存在。
(4)人格转换:病人自称是另外一个人或动物,否定原来的自我,但没有相应的言语和行为变化,属统一性意识障碍。
(八)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障碍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包括三方面:对疾病的认识,即承认有病;对症状的认识,即对病变的行为表现以及各种不正常体验能正确分辨和描述,认识到它们是疾病的表现;对治疗的认识,即存在治疗依从性,有主动接受治疗的愿望或者服从治疗。自知力是临床上进行诊断、鉴别诊断、预测疗效、判断预后的一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自知力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承认自己有不正常的行为,因而拒绝治疗;而焦虑症病人基本保持自知力完整,能主动就医诉说病情及社会功能相对保持完好,相反,焦虑症病人经常表现为四处求医。
评估自知力不仅要求评估病人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程度,还要求评估病人对治疗的态度及精神障碍恢复后的生活、生产计划安排方面。一般情况下精神障碍病人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但是自知力的恢复常不平行,如一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症状已消失,而自知力长期不恢复;也有慢性分裂症自知力恢复,却残留个别症状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带着症状去生活。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更强调的是病人重返社会,而非一定要所有的精神症状完全消失后再让病人重返社会。同时这也说明自知力的恢复对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三、情感障碍
情感(affect))和情绪(emotion)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反应包括内心体验、相应的机体外部表现和内部生理变化三方面表现,如:喜、怒、哀、乐、爱、憎、忧、思、悲、恐等内心体验;情感反应同时机体发生相应的一系列身体动作变化,称为表情动作,如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等;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内脏器官活动相互影响;不仅如此,情绪与其他心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和意志活动)之间也相互影响。心境(mood)是指一种较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情感障碍必定涉及情绪和心境。情感障碍通常包括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稳定性的改变、和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多为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境障碍。
1.情感高涨正性情绪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欢乐体验,病人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表现可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高涨,且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伴有与情绪高涨一致的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多,多见于躁狂症。
2.欣快表现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
3.情绪低落负性情绪增强,病人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
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如食欲缺乏、闭经等。多见于抑郁症。
4.焦虑病人具有无故过分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体验,并有紧张、恐惧、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惶惶不可终日等行为表现,还可有心跳加快、紧张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按其发作的典型形式可分为惊恐发作与广泛性焦虑。
5.恐惧持续性地对特殊的人、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并有相应回避的现象。可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单纯恐怖症和学校恐怖症等。
(二)情感稳定性障碍
情感稳定性障碍是指情绪反应阈值发生了变化。
1.情感淡漠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病人表情平淡,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与外部的非语言情绪表现,如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情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情感麻木指在强烈精神刺激下引起的暂时性情感反应的抑制状态,病人表现为呆若木鸡,并有相应的言语、行为抑制。多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
3.情感脆弱指轻微外界刺激即引起明显的伤心体验。较轻的情感脆弱称为情绪不稳;严重的情感脆弱称为情感失禁,多见于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4.情感暴发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下,突然出现短暂的情感宣泄状态,整个症状杂乱无章,变化很大,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也呈戏剧性的表演色彩,可伴轻度的意识障碍。
5.病理性激情一种突发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反应,常伴有意识障碍,发作后可有遗忘,可产生无指向性的冲动且难以控制。多见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6.易激惹性病人对刺激的反应性增高,一般性刺激即引起强烈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多见于躁狂发作,也可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1.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伴有表情倒错。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伤感,或在描述他自己遭受迫害时却表现为愉快的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情感幼稚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般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
3.矛盾情感指同一时间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相互矛盾的情感体验。如对同一事物产生又喜又厌的情感体验,对同一人既爱又恨的态度,并不意识到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也不能判断哪种态度是对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被强加的情感病人所体验到的情感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外界力量强加的,它与其他被动体验一-起构成精神自动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病理性心境恶劣指无任何外界原因而出现的短智的心境低沉、苦闷、怨恨,可伴有强烈的敌意、攻击、自伤和自杀行为,持续数日。主要见于象确所致的精神障碍、也见于人格障碍。
四、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过意志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
(一)意志障碍
1.意志增强意志活动增多。多伴有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病人可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如疑病妄想的病人到处求医等。多见于躁狂发作、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2.意志减弱指意志活动的减少。病人表现出动机不足,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缺乏积极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严重时日常生活都懒于料理。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3.意志缺乏指意志活动缺乏。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主动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精神衰退时及痴呆。
4.矛盾意向指对同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表现为遇事缺乏果断,常常反复考虑,不知如何是好,如碰到朋友时,一面想去握手,一面却把手马上缩回来。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动作与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兴奋指动作和行为增加。可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两类。(1)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致时称作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并和环境密切配合。病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多见于躁狂发作。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主要是指病人的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及情感不相协调。病人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及目的性,使人难以理解,所以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与外界环境也是不配合的。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及谵妄。
2.精神运动性抑制指行为动作和言语活动的减少。临床上包括木僵、蜡样屈曲、緘默症和违拗症。
(1)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病人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尽管这种姿势并不令人感到舒适。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病人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激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量称作亚木僵状态,可见于严重的抑郁症、心因性精神随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严重的木偃见于繁张型精神分裂庄。
(2)蜡样屈曲:指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病人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维持不动。如将病人头部抬高似枕着枕头的姿势,病人也不动,可维持很长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此时病人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3)缄默症: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以手示意。常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4)违拗症:病人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及相反的行为,可分为主动违拗与被动违拗。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5)刻板动作:指病人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6)模仿动作:指病人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7)作态:指病人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如做怪相、扮*脸等。多见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