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疫情形势
出现新的复杂严峻情况
五一假期又将出现人员密集出行
民众旅游、探亲需求强劲复苏、集中释放
机票、门票、酒店等预订量已显著超过年同期
预计全国客流量将达2.5亿人次
全国道路交通将出现假日出行高峰
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工作
4月2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做好“五一”假期疫情防控等工作。
李克强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完善举措,指导各地各部门强化责任,借鉴之前行之有效做法,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采取限流、预约、错峰等方式,防止景区等场所人员过度集中。同时,各地要提前做好预案,切实加强交通、生产等各领域安全工作。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的战略成果来之不易,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保持谨慎,毫不放松抓好假期疫情防控。”总理说。
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
召开第37次会议
4月28日,省应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召开第37次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指挥部指挥长*强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剧增,必须坚决克服松劲心态、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否则将前功尽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府要求,扎实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深刻汲取有关教训,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确保能够经受住“五一”假期大规模人员流动的“压力测试”,持续巩固全省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会议强调,要坚持“严”的主基调,慎终如始抓紧抓实抓细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坚决守住疫情输入关口,严格入境人员闭环管理、集中隔离场所规范管理和进口物品特别是冷链食品监管;坚决堵住疫情反弹漏洞,持续开展多点监测预警,加快新冠病*疫苗接种,开放式景区景点、室内场馆和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日接待量不超过日最大承载量,落实“四川天府健康码”扫码通行要求,引导错时错峰出入;坚决防止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严格实行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充分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加强信息发布。要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不断提升全社会疫情防控自觉意识,各地应急指挥部严格执行集中办公、每日调度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强督导检查;强化新冠肺炎和安全出游知识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坚持落实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防疫三件套”,牢记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防护五还要”,用千千万万个文明健康的“小”环境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达州召开全市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工作会议
4月28日,省疫情应急指挥部第37次会议结束后,我市庚即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落实省疫情应急指挥部相关部署要求,安排布置下阶段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严卫东出席并讲话。
会议指出,当前疫情形势特别是国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容不得丝毫的懈怠和麻痹大意。各地各部门要持续强化思想认识,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厌战情绪,真正加压加力,严防死守,持续巩固我市疫情防控成果。要继续落实落细常态化防控措施,坚持人防物防技防并重,落实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四方责任”,规范重点人员管理,织密织牢防控网络。
会议强调,要做好精准防控,突出重点场所防控,落实好交通场站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健康监测、扫码通行、清洁消*等防疫措施,抓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病人管理和院感防控。要加强进口冷链物流监管,做好局部应急准备,提升疫苗接种、防疫物资、核酸检测、人员组织等应急能力保障,确保突发情况能够快速有序处置。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达州实际,研究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策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各负其责,迅速落实省上部署要求,紧盯五一人流量增加的特殊情况,立即启动“五一”期间疫情防控应急机制。要加强督察,督促落实,确保防控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教育部
各地和学校坚持日报告、零报告
4月28日,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统筹做好年“五一”假期期间师生出行和校园疫情防控。
通知指出,要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五一”假期来临,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快乐度假。
通知强调,要切实强化旅途防护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校所在地和出行目的地疫情防控规定,践行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少聚集等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多形式多渠道教育引导师生做好旅途防护,主动配合交通场站做好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等防控措施,乘坐交通工具时全程戴口罩。
通知要求,要有力保障留校师生假期生活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强化校园服务供给,开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体育场馆等,充分保障留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师生身心健康、校园和谐稳定。
通知强调,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的通知》,加强“五一”假期期间校园活动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和环境同查、同防,多病共防,加强来访人员登记和体温检测,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全面细致落实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
通知要求,要分类加强健康监测。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动态精准掌握师生健康状况和出行去向,做到留校人数、离校行程轨迹等健康管理信息底数清、情况明。引导师生主动加强健康监测,如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向社区(村)和学校报告,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
通知强调,要认真做好值班值守与应急准备。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履行防控责任,加强“五一”假期值班值守,确保疫情防控领导体制、应急机制、指挥体系正常运行。要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口罩、洗手液、消*剂、非接触式温度计等防疫物资储备。一旦出现新冠肺炎病例,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做好处置。
文旅部
五一假期全面实施门票预约制度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地景区景点五一期间要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当地疫情防控指挥机构要求,合理确定、严格执行限量要求,控制好接待游客数量,并全面实施门票预约制度。
文化和旅游部4月28日部署了五一假期旅游出行疫情防控工作:
要求各地景区景点要严格遵守卫生防疫相关规定,严格落实进景区景点前扫码登记、测体温等要求;
对购票场所、景区入口、核心景点、餐饮服务点、交通接驳点、狭窄路段等区域,要根据瞬时承载量制定切实可行、灵活机动的流量管控措施,严防人员瞬时过度集中;
采取提前开园时间、检查点前置、多开放入口等方式,有效缓解景区入口压力;
优化设置游览线路,避免线路规划不合理导致游客扎堆拥挤等现象;
加强景区外部游客疏导、分流,避免游客在景区入口区域形成聚集。
做好游客在乘车、入住、购票、游览、就餐等环节的疫情防控提醒,督促游客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五一”出游的重要提醒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广大游客,出游期间安全意识要树牢,健康平安最重要,与文明相伴,与健康同行。
一、做足行前准备。提前了解最新疫情防控*策、天气和交通状况,合理规划旅游线路和时间。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急救常识,准备常用药品,建议购买旅游意外保险。
二、加强疫情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勤通风,养成“一米线”好习惯,积极配合疫苗接种,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
三、
四、
五、谨慎参与高风险项目。根据个人状况,量力而行参与高空、高速、探险等项目。不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的保护区、水库、峡谷、海滩等区域开展游览、宿营、探险等活动。
六、与文明相伴,与健康同行。杜绝餐饮浪费。提倡使用公勺公筷,文明就餐。保护文物古迹。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关爱自然生态。不留置垃圾,不践踏绿地花丛,不随意投喂、伤害动物。拒绝不合理低价游。提高辨识能力,注意保留证据、理性维权。弘扬文明新风尚。树立文明意识,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五一假期健康提示
为平安健康地享受美丽的春天以及与亲友欢聚的美好时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今年五一假日期间,要重点做好新冠肺炎、诺如病*肠炎、手足口病、蜱传播疾病、动物传播疾病和食物中*的预防与防范。
1.新冠肺炎预防: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及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继续做好自我防护,坚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持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并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已接种过第1剂新冠疫苗者,不要因为旅行影响到第2剂的接种。
2.诺如病*肠炎预防:常洗手。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的奶。不喝生水。不吃不干净的水果和蔬菜。不接触病人、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
3.手足口病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部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或玩耍。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4.蜱传播疾病预防: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5.动物传播疾病预防:避免进入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动物产品;选择新鲜、安全的动物食品原料,加工时生、熟分开。
6.食物中*预防: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就餐。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
来源:达州发布
终审:陈国庆总编:严明编审:杨元华责编:李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