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深圳一女子,因为喝水太多,医院抢救,抢救了4个小时,最终才脱离生命危险!
后来,这位女子向光明网记者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原来,医院进行B超检查,但是在检查前,需要憋尿,由于长时间没有尿意,因此,她就空腹一次性喝了毫升的水。
大家知道毫升的水是什么概念吗?相当于一个人一次性喝了5.5瓶大瓶装的矿泉水!
做完B超回到家之后,该女子就开始感觉身体不对劲,吃饭时恶心呕吐,手脚抽搐。家人起初以为是低血糖,就赶紧泡了一杯糖水喂给她喝,但喝完之后,该女子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意识也逐渐开始模糊。
家人这才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医院,经过医生的积极抢救,最后脱离了危险。手术后过了8个小时,该女子的神志才慢慢清醒。
后来,医生解释说,是由于喝水太多,而出现“水中毒”的缘故。
那究竟什么是“水中毒”呢?为何喝水多,会发生“中毒”呢?
一、喝水多,也会中毒?这是为何?
人的身体中,60%都是由水组成的,相较于断食,人在断水的状态下,能够坚持的时间更短,因此,水对于人体而言,要重要得多。
每天为身体补充所需的水分,不仅能促进自身的身体代谢,帮助机体保持正常的运行,还能增强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加速胃肠道蠕动,改善肠胃功能。
与此同时,还有助于机体的排毒,因为水是运输代谢废物的液体,多喝水能帮助肝脏解毒,促进肾脏排泄。
但事实上,虽然水对人体的益处颇多,但也并非越多越好,否则就会出现“水中毒”现象。
在医学上,“水中毒”,又称为“低钠血症”,如果过量地向体内摄入水分,而同时没有适量钠的补充,血液中的钠成分就会被稀释,钠浓度迅速出现下降,从而导致低钠血症。
除此之外,引起水中毒的原因还有原发和继发性的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过多、肾功能障碍、水钠代谢紊乱、机体排水功能不足、低渗性脱水等,而这些属于病理性因素,同样还引发低钠血症。
而钠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成分,它的存在能有效维持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使机体内的代谢活动有效进行。
一旦体内的钠含量过低或过高,水电解质出现紊乱,就会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刚开始,患者的消化系统会发生异常,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等症状。之后,随着体内的钠离子水平进一步下降,患者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虚弱无力、、走路不稳、心跳加快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身体痉挛、意识障碍、昏迷、肺水肿等,甚至还会面临生命危险。
生活中,“水中毒”也容易发生在高强度运动之后。
研究发现,部分马拉松运动员在参赛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低钠血症。因为运动强度大,人体汗液分泌多,不仅会感到异常口渴,还会出现轻微脱水的情况,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这时,人往往会一次性喝大量的水,从而容易导致低钠血症。
水中毒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密切相关,严格来说,一个小时之内,不要喝超过1升的水。如果在进行了大量高强度运动、出了很多汗之后,一小时之内的喝水量最好不要超过1.5升。
但是,受到各种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每天饮水量不同于年轻人。
二、研究表明:老年人该每天喝1.5~2.0升水!
一天中,人在进行各项活动时,会消耗身体的水分,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汗水、尿液和粪便等排出体外,使得人体中水分不断流失。因此,人每天都需要为身体补充一定的水分,来弥补这些损失,维持机体中液体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
近段时间,来自西班牙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天的饮水量,不能少于1.5升,不能超过2.0升。
研究人员发现,过了65岁,老年人的病理及生理特征已经不同于年轻人,他们的肾功能会逐渐减弱,对身体缺水的反应会变得愈加迟钝,体内的液体平衡也会受到疾病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身体出现缺水的现象。
比如,患有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处于终末期疾病的老年患者,出现脱水的情况更频繁,严重影响日常行为活动,导致行为障碍。
同时,研究人员指出,大多数国际组织在关于每天喝多少水上的建议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殊性及身体疾病对液体摄入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因此,通过分析所有的数据,研究人员认为:老年人应该每天喝1.5~2升的水。其中,建议男性每天饮用2升水,而女性每天饮用1.6升水。
2升水,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饱和状态,因此,要避免超过这个水平。
三、小心,这4种喝水误区对身体有害!
水,虽然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养成了不正确的饮水习惯,则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误区一:只有出现口渴的感觉,才会喝水
生活中,不少人往往是在感到口渴之后,才会想到要补水,但其实,这样的行为是不健康的。
人体本身的含水量是很高的,其中60%都是由水组成,但是,当身体出现口渴的时候,说明人体内的含水量过低,已经低至1%~2%,因此,中枢神经才会发射求救信号,提醒人要及时补水。
然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体内的中枢神经并不敏感,同样是出现口渴的感觉,但是他们体内的缺水程度会更严重一些。
除此之外,等到口渴了再喝水,久而久之,会使得体内的血液粘度升高,容易导致便秘、脑缺血、脑梗、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因此,生活中,尽量养成主动喝水、补水的习惯,即使没有口渴的感觉,也要适量喝水。
误区二:经常饮用塑料瓶装水
现如今,市面上的瓶装矿泉水、瓶装饮料,可谓是琳琅满目,吸引众多消费者为其买单。
但今日,来自丹麦本哈根大学的两名学者,塑料瓶中检测到了几百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包含许多已经确定的具有毒性的物质,也有部分物质是尚未确定的。
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测试新塑料瓶、使用过的塑料瓶及清洗过的塑料瓶三种瓶子中,饮用水在静置24小时之后,化学物质迁移情况。
研究者发现,在使用过的塑料瓶子中,被检测出现了大量的增塑剂、抗氧化剂、光引发剂等化合物,而其中,光引发剂对人体健康有着明显的危害,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具有干扰作用。
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通常被用于驱蚊喷雾中的活性物质二乙基甲苯甲酰胺,如果长期被摄入体内,也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误区三:剧烈运动后,马上喝冰水
人在剧烈运动之后,心脏往往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承受着较大的负荷。如果在停止高强度运动之后,立即喝冰水,心脏会受到强烈的刺激,毛细血管出现持续性收缩,使得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造成心脏负荷过重。严重者,心脏位置血液供应不足,就会发生猝死。
不仅如此,人在进行了高强度运动之后,内分泌代谢系统仍处在较为兴奋的状态,这时候,大量喝冰水,会对胃肠道形成强烈的刺激,诱发胃肠道痉挛。
因此,建议在跑步、健身等运动之后,要避免喝冰水、冷水,可以适当补充温水,以免身体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
误区之四:把饮料当水喝
不少人生活中不喜欢喝白开水,认为白开水寡淡没有味道,喝不下去,就经常买饮料喝,如可乐、雪碧、橙汁等。
但是,长期喝饮料,会摄入大量的糖分,容易诱发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
而且,还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冠状动脉受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另外,饮料中过多的糖分,还会损伤牙齿,增加牙周病等疾病的发生率。
温馨提示
水,被称为生命的源泉,身体如果严水,不仅会有口渴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血压下降、体温升高、眼球凹陷、便秘、乏力、嗜睡等表现,因此,生活中,一定要养成健康饮水的习惯,及时主动补水!
《水喝多了也中毒?》,养生真相,.10.01.
《老年人该每天喝1.5~2.0升水!》,中国循环杂志,.11.17.
《喝水也能中毒?女子一次性喝毫升水,送医抢救4小时》,光明网,.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