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急诊信息
平台--急诊EM智库
年8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于《临床急诊杂志》发表了中国蘑菇中*诊治临床专家共识。该专家共识介绍了*蘑菇中*概述、共识制定的方法学、流行病学、*素分类及*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治疗与评估等。本文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一.概述及流行病学
*蘑菇又称为*菌或*蕈,属大型真菌类。误采、误食*蘑菇可引起急性中*,呈现地域性、季节性发病,常有家庭聚集和群体性发病的特点,6-9月是蘑菇中*高发期,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为中*高发地域。
二.*素分类及*理机制
根据*素结构和*性可分为环肽类、奥来*素、*蕈碱类、裸盖菇素、异噁唑衍生物、鹿花菌素、*伞素等。
(1)环肽类及其机制
环肽类为最主要致死*素,主要包括鹅膏*肽、*笔*肽及*伞肽等。
①鹅膏*肽:肝肾为主要靶器官,主要通过抑制RNA聚合酶II活性,阻止m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造成细胞损伤,也可通过氧化应激,产生内源性因子,造成细胞凋亡。
②*笔*肽:主要机制为干扰丝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转化平衡,阻止细胞骨架形成。
③*伞肽与*笔*肽中*机理相似。
(2)奥来*素及其机制
奥来*素为致死*素,存在于有丝膜菌属。*素能抑制DNA、RNA、蛋白质大分子合成,造成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肾脏为主要靶器官,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出现在摄入后3-14d,病死率达11%。
三.临床表现
超过90%的蘑菇中*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表现,继而根据蘑菇种类不同可累及不同器官及系统。蘑菇中*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应避免仅依据患者中*始发表现判断临床类型和预后。对蘑菇种类不明确尤其是潜伏期超过6h的中*患者应警惕致死性蘑菇中*可能。
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物检测、蘑菇形态学分类鉴定、蘑菇分子鉴定。应动态监测肝、肾功能及出凝血变化。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即蘑菇食用史、同食者症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蘑菇中*需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霍乱等鉴别。出现*蕈碱样症状需与有机磷中*鉴别。意识障碍需与脑血管疾病、低血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等鉴别。
以肝损为突出表现的蘑菇中*应与病*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热射病等相鉴别。以肾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蘑菇中*应常规排查引起肾功能损害的肾前、肾后性等病因。
六.病情分级
推荐对蘑菇中*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可采用HOPE6评分和TALK评分识别致死性蘑菇中*。
七.诊治流程
(1)对于时间窗内的蘑菇中*患者应常规进行彻底洗胃,并给予吸附导泻治疗,阻止*物吸收,然后快速完成HOPE6初次评估和TALK再评估,期间根据需要咨询蘑菇分类专家,尽早识别致死性蘑菇中*。
(2)急性鹅膏*肽相关中*患者可尽早选用青霉素G、水飞蓟素、N-乙酰半胱氨酸、灵芝煎剂及二巯基类等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联合应用。
(3)蘑菇中*患者并发严重肝功能衰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肝移植治疗。
(4)非致死性蘑菇中*予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监测病情变化。
八.预后和预防
明确种类为致死性蘑菇中*或*素检测为致死性*素,胃肠道症状出现潜伏期长(>6h),早期表现为肝肾功能不全,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凝血功能异常增高,合并多个脏器功能不全往往提示患者预后差。
由于*蘑菇外貌难以与食用菌鉴别,加强宣传教育对预防蘑菇中*尤为重要。避免蘑菇中*的最有效方法是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九.总结
本共识主要基于大量文献复习及各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并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后制定,旨在为我国蘑菇中*的诊治提供一个可遵循的初步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中国蘑菇中*诊治临床专家共识[J],临床急诊杂志.,20(8):-.
●转载需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