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从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传来好消息: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曹锋生,荣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称号。
疫情期间,曹锋生带领该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共收治危重症病人80余名,稳稳筑起了一道抗击新冠疫情的“生命防线”。
科室部分人员合影
事实上,这场抗疫战只是急诊-重症医学科经历的一场战斗。科室成立10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据统计,科室每年的急诊量高达14万人次,ICU年出院患者达余人次。
十年磨一剑
筑牢危急重症“生命防线”
今年10月
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全面升级
南院区中心ICU进一步“扩容”
连日来
楚天快报记者直击
这条最美的“生命防线”
十年磨剑
打造医学界“金字招牌”
10月23日上午9时,记者经过层层隔离门,走进医院中心ICU办公区。
“心跳,快了……”一扇隔离门,里面就是病床。记者透过玻璃窗,看到了一场场正在进行的抢救战。
“不好意思,刚刚在抢救病人,让你久等了。”上午10时37分,科室主任曹锋生从病房走出。此时,距离约定的采访时间,已经过去了1个多小时。
曹锋生告诉记者,谈起急诊-重症医学科的成立,得从10年前说起。
年,为给急危重症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护理环境,医院在原有7个专科ICU的基础上,又斥资万成立了中心ICU。中心ICU开放病床17张,是当时鄂西北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大的ICU,医院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襄阳急危重症医学界的一张“王牌”。
至此,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也由此诞生。
医护人员一丝不苟地工作
曹锋生介绍,急诊-重医院“一院三区”格局,对三院区的ICU实行统一、同质化管理。目前,随着南院区中心ICU再度增加10张病床,三个院区ICU共开放病床达52张。
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将急诊与重症结合,为重症患者打造了一条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令人称叹的是,无论是急诊科还是重症医学科,均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勇攀医学高峰,提升技术水平、服务水平。10年来,急诊-重症医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成为汉江流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高危孕产妇中心、创伤中心及中*等五大中心的危重患者集中救治中心,还成为国家化学中*救治(湖北)基地襄阳市基地、国家级“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和“腹部心肺复苏应用学转化基地”。
“三个院区实行同质化管理,派驻了各个级别的医生,同时,科室也在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曹锋生介绍,科室正在引进第三台ECMO(体外人工心肺机),同时,也不断引入重症超声、急诊超声、床边超声、床边血液净化治疗等新业务与新技术。
据介绍,为了及时做好救治准备工作,科室推出了“预约制”服务,即提前与各科室、各医院做好对接工作,提前了解急重症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好接收准备。
目前,科室下辖南院区急诊科、南院区重症医学科、北院区急诊科、东津院区急诊ICU科4个医疗单元。拥有分诊、抢救室、清创室、留观病床、急诊手术室、输液室、EICU、中心ICU及7辆危重症院级专业救护车。
据统计,急诊-重症医学科每年的急诊量达14万人次,ICU年出院患者达人次。并且,转运的急危重患者中,有六成以上转入了该科室。
“为了提升整个襄阳救治危重患者的能力,我们成立了襄阳急危重症联盟。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急救知识,我们开展了急救先锋系列活动,进警营、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曹锋生说,一个人、一个科室、医院的精力有限,而通过传递知识、传递健康的方式,可以造福更多患者。
抗击疫情
筑牢钢铁防线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筑牢了一条钢铁防线。
疫情发生后,医院东津院区ICU成了与病*决战的主战场。为充实东津院区抗疫力量,1月21日,曹锋生在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