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将从今日起推出抗洪救灾系列深度报道,本期放出包括《抗灾如何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洪灾过后如何恢复生产》、《洪灾过后如何防疫防病》在内的三个专题,以飨读者。
洪灾过后如何防疫防病
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
洪涝退去,消*防病要跟上
本报记者程茂枝
通讯员陈旭
洪涝灾害过后,卫生条件恶化,如何做好消*工作?常见的消*剂有哪些?洪涝灾害期间怎样做好卫生防病工作?7月8日,本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环境卫生、消*杀虫等领域专家,指导大家做好灾后消*防病工作。
消*应有针对性
省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科副科长、主管医师徐艳龙说,洪涝灾害发生后造成灾区卫生条件恶化,可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灾区开展预防性消*,一般不必对无消*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广泛的、反复的喷洒消*,防止过度消*现象的发生。如有传染病发生时应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范围和对象。
有哪些消*剂可供选择?省疾控中心消*杀虫科副科长吴磊介绍,应选择中效或高效消*剂如含氯(溴)消*剂、碘伏、二氧化氯等进行消*。常用化学消*剂包括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漂粉精、次氯酸钠溶液(如市售“84消*液”)、二氯异氰尿酸钠(又称优氯净)、碘伏等。“当地疾控部门会根据受灾情况,科学评估后安排发放上述消*剂。”
消*方法各不同
吴磊说,常见的消*对象包括饮用水、餐具、地面、衣物等。对饮用水要严格消*后使用,井水可加漂白粉4g/m3,浑浊湖水加漂白粉12g/m3,浑浊池塘水加漂白粉18g/m3,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达到0.7mg/L。餐(饮)具首选蒸煮15分钟-30分钟;在无燃料条件时,也可用含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剂溶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
对地面、墙面、门窗消*,可采用含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剂水溶液喷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再由内向外喷洒一次。厕所、化粪池消*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作用12小时-24小时。畜舍可用漂白粉水溶液上清按照ml/m2的用量喷雾,作用2小时;如疑有炭疽菌污染,则可用漂白粉水溶液上清喷雾,作用4小时。畜、禽等动物尸体可用漂白粉洒遍体表后深埋。
防病技巧要记牢
省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与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副科长、副主任医师曹明华介绍,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很容易受到细菌,病*,寄生虫以及工厂化学物质污染,要特别注意饮用水卫生。日常生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喝开水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取水点远离粪便、垃圾、污水;已受污染的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澄清、消*处理;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对临时水源一定要进行消*。
洪涝灾害期间,环境卫生条件差,更要提高防病意识,防止感染疾病。对此,几位专家建议:应减少露宿,使用蚊帐、驱虫剂,避免蚊虫叮咬;灭鼠、防鼠,不吃老鼠咬过的食物;不用脏手揉眼,不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尽量减少在水中浸泡的时间,防止蚊虫叮咬及各种皮肤感染;不到污水中洗澡、捕鱼,加强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预防血吸虫病;尽量减少阳光曝晒的时间,注意通风和防暑降温,防止中暑;出现腹泻、发热等不适,医院就诊。
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记住16字防病口诀“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趁热吃”。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消*,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尽量不要接触污水;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能直接用手接触死鼠及其排泄物。
由于腹泻病是经粪-口传播的传染病,因此,只要把住“病从口入”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1、灾后要清除垃圾、污物,消*环境,管理好粪便、垃圾,减少污染。2、保护水源免受污染,特别是生活饮水。3、灾后不要去游泳,减少感染机会。4、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5、消灭苍蝇。水灾期间建临时厕所,不随地大小便;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灾后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
洪水之后这些疾病易高发
水灾过后,各种生活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极差,污水、粪便、垃圾无法管理,导致蚊、蝇、鼠类滋生,加上当前又是蚊媒孳生和肠道致病菌活跃的季节,很多疾病开始侵犯人体。灾后好发的传染病有四种:一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等;二是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等;三是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四是接触性传染病,如红眼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等。五是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此外也易导致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中暑、外伤、*虫咬螫伤、*蛇咬伤等;以及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事件,也要注意防范。
如何预防“烂脚丫”
人们长时间在洪水中浸泡,皮肤擦伤,容易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感染,引起“烂脚丫”。
“烂脚丫”,医学上称为“浸渍糜烂型皮炎”。早期症状是脚趾丫皮肤发白、起皱、发痒、肿胀。症状较重时,可能出现红色疹子或小水泡。严重时,水泡破溃、糜烂、流*水、化脓。如果手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也会发生“烂手丫”,其症状与“烂脚丫”相同。
预防“烂脚丫”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下水时间。如果总时间不能减少,可采取“间歇下水”,即在岸上和在水中抗洪的人经常轮换,避免连续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同时,上岸后及时擦干手、脚丫。在水体相对静止的河滨,下午2—5时水温最高。如抗洪工作允许,可避开在此时下水。有条件的可以在下水前,在脚丫处涂擦凡士林等护肤油脂。如果已经发生“烂脚丫”,可在皮肤损害处涂擦紫药水。感染化脓严重者,应请医生治疗。
水侵泡过的食品不能吃
以下食物不能吃:直接受水浸泡过的所有食品;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或受其他原因污染的面粉、挂面、饼干、面包、蔬菜、水果;来源不明、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有异味的剩饭剩菜;以及不能辨认是否有*的蘑菇、野菜、野果等。
以下食物可以吃:新鲜的未被水污染过的食品;烧熟、煮熟的现场加工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4小时的熟食;易拉罐、玻璃瓶装、密封性能可靠、无破损的标识完整的定期包装食品,经清洗外包装、适当消*,可以启封食用。
血吸虫病的防治
进入汛期以来,钉螺孳生面积随洪水迅速扩大。在钉螺体内发育、繁殖的上万条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入其体内,进入血液,致其感染血吸虫病。这种有尾蚴的水被称为疫水。如果喝了疫水,尾蚴也可能通过口腔粘膜进入人体,使人感染患病。因此,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一定要涂抹防护油膏、戴手套、穿胶靴、扎紧袖口裤腿,避免划伤肢体,并有效管理好被淹的家禽和牲畜。如果在洪水中被杂物划伤,要先使用干净水充分清洗伤口,之后尽量保证伤口干燥,使用碘酒或其他消*用品对伤口消*。
感染上血吸虫病的最初症状表现为尾蚴性皮炎:接触疫水时尾蚴钻入皮肤的局部在几小时到3天内会出现小红点或小丘疹,局部发痒。皮炎约在2—5天后消失。下过水的人如出现这种皮炎,表明已经受到感染,应去血防机构接受检查。血吸虫病急性感染一般是在接触疫水后半个月至2个月左右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上腹部疼痛,腹泻时有可能出现粘液血便。防汛人员在防汛结束后,要到当地血防机构接受血吸虫病免费检查或预防服药。
钩端螺旋体病及其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俗称“打谷*”。多发生在夏秋季汛期。主要传染源是鼠类或猪。带有这种病菌的鼠或猪排出的尿液中含有大量钩端螺旋体。平时如果人的皮肤接触了这种尿液或被尿液污染的物品、或吃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就会受到传染。洪水泛滥期间,河流、湖塘等水源遭受严重污染,很可能引起这种疾病暴发流行。
钩体病早期(3天内)症状主要是畏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皮疹、鼻出血、腿软等;中期(3至14天)病情加重,会因钩体类型的不同、病人抵抗力不同而分别表现出四种类型: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疸出血型、脑膜脑炎型。
预防钩体病的措施主要是灭鼠防鼠、管理好家畜,猪应圈养。猪圈要防渗漏,以免畜尿污染水源。不用新鲜猪粪作肥料,至少存放5天以上方可下田。流行区经常接触疫水的群众要打预防针。患者必须隔离治疗至痊愈为止。同时,用石灰或漂白粉对病人粪尿进行消*处理。
饮水的消*方法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倒空清洗;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漂白粉(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简便实用的是煮沸消*和氯化消*法。煮沸消*是一种最简便而有效的消*方法。盛放开水的容器要清洁,应设置开水龙头或公用水舀,不要用喝水的杯子直接到容器中去取水。氯化消*是在水中加入氯制剂,在农村家庭饮水消*中以漂白粉、漂白粉精片使用最多,一般每桶水(约25公斤)放漂白粉精片半片即可。消*方法是将漂白精片研细,用清水调成糊状倒入需要消*的水中,充分搅拌,加盖静置30分钟后方可使用。
预防红眼病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以春夏季节多见。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成暴发流行。
红眼病多是双眼先后发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眼眵多、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
红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粘附在角膜表面时,可有暂时性视物模糊或虹视(眼前有彩虹样光圈),一旦将分泌物擦去,视物即可清晰。如果细菌或病*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在积极治疗红眼病患者的同时,要进行适当隔离。红眼病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如洗脸毛巾、脸盆等。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如游泳池、影剧院、商店等)。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或幼儿园、学校、理发馆、浴室等公用物品要注意消*隔离(煮沸消*)。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用抗生素或抗病*眼药水点眼。
应开放患眼,不能遮盖患眼,因为遮盖患眼后,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同时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利于细菌或病*繁殖,加重病情。
汛期也要防甲肝
由于灾区的卫生条件较差,甲肝病*随粪便排出后,很容易污染食物、餐具和手,从而造成新的感染。发病前2周到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大。起病时常有畏寒、发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伴有明显乏力、厌食厌油腻。重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明显的尿*,继而皮肤眼球发*。
甲肝的传染性极强,很容易出现大规模暴发流行。其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提高饮食卫生,搞好粪便的管理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从口入。
除了甲肝以外,戊型肝炎也是一种消化道传播性肝炎,坚持饮水卫生管理是预防戊肝的首要措施。
防止水源污染
洪灾区粪便处理不好,极易污染水源。灾民安置点最好设临时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对于粪便消*采用10份粪水和1份漂白粉进行搅拌,2小时后倒在指定地点掩埋即可。粪便、垃圾严禁倒入水中;建立临时简易厕所和存放生活垃圾的地点,要远离水源至少30—50米;洪水过后,要及时修整水井、水塘等水源设施;修复渗漏厕所、粪坑,防止水源被再次污染;人粪、尿或动物粪不能直接作为肥料,要进行高温堆肥处理。
动物的尸体,首先需要用消*水进行消*,再做深埋处理。深埋深度要达到1.5~2米以上,掩埋点须选在地势高、远离水源的地方。
环境卫生要注意
洪水退去后,应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并投以漂白粉消*;对于衣物床褥,也需要用消*液消*,然后再到太阳地下暴晒消*。被洪水浸泡过的家具,要喷洒消*液,再到太阳下晒干消*。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喷洒灭蚊药;栏内的禽畜粪便也要及时清理。
防止蚊虫孳生:填平水坑,彻底清除积水,缸、盆、罐等容器要翻转倒扣,盛水的容器要加盖密闭;防止苍蝇孳生:清理住处垃圾,对各种腐烂变质物、废弃物等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临时粪坑要加盖投药;尽量减少人与蚊蝇的接触,室外活动时要尽量穿长衣裤,暴露在外皮肤可均匀涂抹驱避剂防蚊;在野外劳动要扎紧裤腿、袖口,防止蚊虫叮咬。
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灭螨防螨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盖;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雨后*蘑菇丛生别误食
雨后蘑菇疯长,野生蘑菇常有*蘑菇丛生,食用了*菌易导致肝损伤。*蘑菇中*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肝损型表现、溶血型表现、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表现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肝损型最多见,这一类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假愈期”,即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经过治疗后,逐步缓解甚至消失,但在短时间内又迅速恶化,进而对肝肾造成更大的危害,建议在初期症状缓解时,不能麻痹大意,仍需观察数日。
特别是山区群众,不要随意采摘、购买或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食用后一旦发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类似中*症状,应尽快排出*物,如催吐、洗胃、导泻等,医院对症治疗,如有可能,最好保留或重新采集*菌的样本,并送有关部门鉴定,以便于医生确定*素的种类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防治中暑
洪涝期间,人们在高温下抗洪防汛体力消耗大了,很易中暑。对中暑病人,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抢救,一般不会出现危险;但抢救不及时或急救方法不对,也可能导致死亡。
降温是治疗中暑最重要的方法:将患者置于通风荫凉的地方,全身冷敷加电扇吹风,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用民间传统方法,如用汤匙、硬币边缘刮患者的胸、腹、颈、背及手足弯曲处也有效。
高温季节在户外工作时,要戴遮阳帽,要补充大量水分或淡盐水,口服人丹、十滴水等。
警惕伤寒随水而来
由于伤寒的病原体在水中的生存能力很强,所以每当洪涝灾害后发病率极高。伤寒的主要症状是长期高热,同时伴有神志恍惚,听力减退,胸腹部和背部可出现少数红疹,脾脏也会肿大,严重者还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和肺炎等并发症。
预防伤寒病要管好伤寒病人的排泄物,不要使其污染水源和食物;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发医院隔离治疗。
临时野外住宿应该注意哪些
1、临时居所要新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还要求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两尺以上,不要睡地铺。
2、喷洒消*、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3、夜间睡眠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
温馨提示:救灾疲劳后要注意休息,注意个人卫生;要防中暑、防受凉、防蚊虫叮咬;生病要及时到当地临时医疗点或卫生院就诊。消*、除虫、灭鼠方法向当地卫生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