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水,除少数深层地下水外,大部分会受到不同来源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污染。直接饮用未经消*处理的水,有可能造成人体的健康受损,甚至造成介水传染病的传播,因此在我国,对源水进行消*处理是自来水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系列水质处理措施的实施和消*,能够确保切断介水传染病的传播链条,保护万千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国饮用水消*剂有哪些类型?限值或余量是多少?有什么依据或意义?
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和公众健康,我国对生活饮用水水质做出了严格规定。《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共存在项指标,包括常规指标42项和非常规指标64项。
其中饮用水消*剂指标有4项,分别是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离氯)、一氯胺(总氯)、臭氧和二氧化氯,并规定了其使用时与水接触时间、出厂水中限值、出厂水中余量和管网末梢水中余量。
01
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游离氯)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要求:与水接触时间≥30min,出厂水中限值4mg/L,出厂水中余量≥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5mg/L。
游离余氯,是指氯族消*剂,与水接触一定时间后除了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等作用后消耗掉一部分外,还余留在水中的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或溶解的单质氯。研究表明,加氯接触30min,游离余氯在0.3mg/L以上,对肠道致病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杀灭作用。当出厂水中余氯大于4mg/L时,大多数人能尝出或闻出饮用水中的氯气味,所以限值为4mg/L。
值得指出的是,在怀疑水源可能受到肠道病*污染时,可增加氯消*剂量和接触时间,以保证饮水的安全。
02
一氯胺(总氯)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要求:与水接触时间≥min,出厂水中限值3mg/L,出厂水中余量≥0.5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5mg/L。
采用氯胺消*时,将氨加入氯化的饮用水就会形成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在饮用水配水系统中加入一氯胺可保持余留的消*作用。氯胺中最主要的是一氯胺。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水质准则(第2版)》建立了饮用水中一氯胺的基于健康的准则值为3mg/L。
03
臭氧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要求:与水接触时间≥12min,出厂水中限值0.3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2mg/L,如补加氯,总氯≥0.05mg/L。
臭氧的氧化能力大于氯和二氧化氯,具有广谱的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当臭氧单独作为饮用水消*时,接触时间12min以上时,剩余臭氧在0.3mg/L时刻达到良好的消*效果。
但臭氧易分解,在较长的输配水系统末梢不大可能余留,因而需另加氯气或者氯胺使管网保留一定余氯。
04
二氧化氯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要求:与水接触时间≥30min,出厂水中限值0.8mg/L,出厂水中余量≥0.1mg/L,管网末梢水中余量≥0.02mg/L。
二氧化氯在水中嗅阈或味阈值为0.4mg/L,《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对二氧化氯的消*要求是根据消*效果,以及饮用水中二氧化氯很快恢复为亚氯酸盐,根据亚氯酸盐的*性要求而定制的。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供稿:环境与健康室
喜欢就请点赞、在看、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