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检验医学
彭云娟
医院医学检验科
刘忠强
医院医学骨三科
前言脊柱肿瘤是发生在脊柱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绝大多数青少年脊柱肿瘤是良性的,而年轻和中年患者极有可能患有恶性肿瘤,且恶性脊柱肿瘤进展快、病程短,临床症状发作快,因此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本案例在确诊恶性肿瘤的同时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可谓雪上加霜,给予临床诊疗面临更大的挑战。
案例经过患者,男,64岁,因“腰痛伴右下肢疼痛1年,加重1月。”于年2月12日门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治住院。近一个月来,患者腰痛伴有右下肢疼痛症状有恶化趋势。疼痛以夜间明显,予曲马多注射液注射后症状可缓解,药效维持约40分钟,一日须多次肌注止痛药。
既往史:既往尿路结石,具体不详;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专科情况:腰5棘突及棘突周围可见叩击痛,右侧直腿抬高试验50度阳性,右侧肢体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双下肢生理反射存在,左侧下肢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24.86×/L↑,中性粒细胞分类84.6%↑,中性粒细胞计数21.0×/L↑,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RCRP.77mg/L↑
肝功能检查:GGT97.8U/L↑;ALT49.3U/L↑,Alb32.8g/L,TBA13.19μmol/L↑。
异常凝血检查结果:DDI22.15mg/L↑,FDP71.31ug/mL↑,CEA4.ng/ml↑,CA-.U/ml↑。
CT胸部平扫检查显示:左下肺背段可见空腔影,内可见条索状影,壁不光整,厚度不一,周围可见小片状影;左下肺后基底段可见片状及条索状影。右中肺内侧段可见局部肺大泡形成;两肺纹理增多。扫及肝内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9mm×17mm。
检查结果为左下肺背段占位性病变。MR检查结果:第L5椎体及附件骨髓水肿信号,伴其中右侧横突及其前方软组织异常信号,考虑L5椎体及附件骨转移可能,待排炎症?请结合临床。超声提示:肝多发性囊肿。胰体部低回声团,考虑胰体占位性病变。
案例分析临床医师
根据患者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患者考虑全身多发转移瘤,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同意诊断性穿刺手术,于-02-14在麻醉下行微创行脊柱椎体穿刺取组织送病理术。
患者术后穿刺口渗血严重,每日换药三次,纱布湿透,术后贫血低蛋白,予对症处理。术后一周,穿刺口持续出血不止,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于年2月29日送手术室进行腰5椎体次全切术+腰5骶1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路椎体肿瘤切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术。
术中可见:俯卧位以腰5为中心咬除椎板后可见硬膜外大量的鱼肉样组织,将腰5病理椎体次全切,可见椎体前方鱼肉瘤体。俯卧位改仰卧位重新消*铺巾,显露至腰5椎体前缘,可见5cm×5cm不规则瘤体,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瘤体与神经交错生长,侵蚀神经,将瘤体及累及神经切除。
术中切除肿物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腰部)恶性肿瘤。
免疫组化结果:CK(部分+),Vimentin(+),S-(-),HMB45(-),MelanA(-),CD68(+),CD34(-),CD31(+),desmin(-),Myogenin(+),MyoD1(-),Ki67(85%阳),Syn(部分+),Cga(-),结合免疫组化符合上皮样肉瘤。
术后白细胞持续上升,跟检验科技师沟通,加做外周血细胞形态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考虑为恶性肿瘤引发类白血病反应。
检验技师
根据血液分析结果,白细胞值20×/L~60×/L之间浮动,因外周血结果达到本科室的复检规则进行外周血推片复检,符合仪器测得结果,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提示恶性肿瘤(上皮样肉瘤)。
上皮样肉瘤是组织来源不明的恶性间叶肿瘤,潜伏期长,常复发及远处转移,最常见肺部和区域淋巴结转移[2]。本病具有侵袭性,易于复发和转移。复发常为灶性,复发率为65%~77%,甚至达85%。45%~75%的病例可发生转移,最常见是局部淋巴结,其次为肺,也可转移至头皮、骨和脑等组织[3]。
第一时间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向主管医生了解病人临床症状,向临床医生提示外周血核左移,根据临床症状及其他相关检查,考虑方向恶性肿瘤诱发的类白血病反应?
为了查明原因于3月6日本人到临床科室协助医生进行骨髓穿刺推片检查。3月10日血常规结果WBC:54.55×/L↑,中性粒细胞50.6×/L↑,占92.5%↑,CRP:.41mg/L↑,DDI:6.68mg/L↑,FDP:20.32ug/mL↑,降钙素原1.22ng/mL↑。
血清PCT表达水平检测不但可判断细菌性感染或非细菌性感染疾病,且表达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关系,常作为诊断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标志物[4]。
根据这些提示患者细菌性感染。外周血细胞涂片结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3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61%,偶见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可见空泡变性及中*颗粒,呈现核左移血像。(如图1~2)
图1
图2
骨髓片形态(图3、图4):骨髓粒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性杆状和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图3
图4
骨髓结果于3月11报告于临床。骨髓结果显示:骨髓片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结合外周血细胞涂片,考虑类白血病反应。请结合临床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分析。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LR)为某些因素刺激机体造血组织引起的一种类似白血病的血液学改变,即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和(或)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有些病例还可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5]。
骨髓象表现为原始细胞多在5%以下,但个别也可升高达20%~30%动态观察血象及骨髓象,病因解除后血象及骨髓象完全恢复正常[6]。类白血病反应可由感染,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中*损伤,急性组织损伤等引起。
当恶性肿瘤浸润时,肿瘤细胞可分泌某些因子刺激骨髓引起外周血象呈现类白血病反应,主要特征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高于25.0×/L,分类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常常出现明显的中*颗粒[7]。
该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是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示,肿瘤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一方面往往是由于患者体内癌细胞的持续增值亢进或向髓内转移,导致骨髓外周血出现细胞异常分化,可能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示[8]。该患者为恶性肿瘤患者伴类白血病反应,术后20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案例总结1、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该患者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上皮样肉瘤属于恶性肿瘤一种,术后白细胞持续上升,伴类白血病反应,多器官衰竭是死亡的原因。查找病因不仅仅是临床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检验人员的责任,发出一份对临床有用的报告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和临床医生沟通,现在通信发达,检验科医生可以通过电话、